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奧運網 體育 > 體育總分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火炬燃燒系統研製背後故事:不怕珠峰再高200米

 

CCTV.com  2008年05月13日 14:41  來源:光明日報  

    >>>>欣賞更多精彩 點擊進入奧運資訊

     光明日報訊  5月8日9時17分,奧運聖火在世界之巔綻放光芒,火炬研製專家們心情激蕩。為了這一刻,他們已滿懷信心地等待了很久。火炬項目總設計師劉興洲曾這樣説過:“哪怕珠峰再長高200米,我們也不怕。”

  本報在5月9日刊登報道《北京奧運火炬芯誕生記》之後,讀者十分關注,今天繼續講述火炬芯研製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火熱的愛國情結

  在航天科工集團實驗室的墻壁上,高懸著八個大字:“國家利益高於一切”。集團奧運工程總指揮薛利説,幾十年來,這已經成為他們的一個“情結”。

  早在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後三個月,航天科工集團就自發成立了科技奧運工程中心,制訂《航天科工支持奧運計劃》,積極思考“我們能為科技奧運做些什麼”?羅列了十幾個項目,其中有對火炬的設想:能不能搞個水下點火?能否高空點火……

  “如果拿不到研製任務怎麼辦?想沒想過這是個新領域?”面對記者的提問,薛利豪情滿懷地説:“在奧運面前,集團利益不再是第一位的。不為國家分憂,還是航天人嗎?有了困難就被嚇倒,還是航天人嗎?”

  2006年1月,研製奧運火炬的任務落到集團三院31所肩上。當時,31所科研人員肩上壓著沉甸甸的國家重點項目。但全所上下聽不到一絲抱怨,千方百計,晝夜兼程。

  為了火炬的誕生,有人連續36個小時不喝水,就是為了減少上廁所的次數;有人連續四天沒睡過安穩覺,實在太困時只是匆匆打個盹;有些人父母生病甚至家人去世,卻默默忍痛堅持工作……

  2007年的一個夏夜,在北京西南郊,從晚10時到次日淩晨4時,路人曾目睹了一場壯觀的景象:為了檢驗火炬抗風性能,研製人員十余人拿著9種不同的火炬樣品同時外出試驗,或跑步,或騎自行車,或乘汽車,手持火炬迎風前行,直至東方漸白。

  為了確保火炬適應珠峰低溫低壓的環境,他們主動自費到珠峰大本營試驗,多次冬天去祖國最北端漠河,模擬低溫環境下點火試驗。

  2006年9月在珠峰大本營,試驗隊員到達的第一天就遭遇了“春夏秋冬”的輪番考驗。

  上午搭帳篷,多人出現高原反應,頭疼欲裂、眩暈嘔吐。此時狂風大作,有人虛弱得癱軟在地上,仍緊抓著帳篷的一角,奮力支撐……

  中午,40攝氏度高溫迎面襲來,有的人還沒止住吐,就搖搖晃晃地拿起火炬去海拔5300米的高度點燃、做試驗。試驗未結束,冰雹又劈頭蓋臉地砸下……

  晚上,氣溫驟降至零下38攝氏度,隊員們套上登山隊員的全副裝備,鑽進被窩禦寒。

  珠峰風大,在帳篷裏生火做飯,大家打趣“一顛勺都怕把帳篷點著了”;常常只能吃帶去的航天速食品,大家笑稱“嘗嘗爬雪山、過草地的感覺”。

  薛利動情地回憶説:“那是一個互相感動的時刻。”劉興洲情不自禁地説:“我們制了一面旗:奧運火,航天心。奧運聖火燃燒著我們航天的芯,也燃燒著一顆火熱的中國心!”

 

1/2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