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奧運網 體育 > 體育總分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華僑華人與奧林匹克:他們與奧運的故事説不盡

 

CCTV.com  2008年05月13日 11:2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欣賞更多精彩 點擊進入奧運資訊

紐約華僑華人5月4日在曼哈頓舉行聲勢浩大的“和平奧運”集會

華僑鄭文泰傳遞萬寧第一棒後 歸僑緊握火炬表達熱盼奧運之情

荷蘭華人5月10日在阿姆斯特丹舉行集會支持北京奧運

  在中華民族百年奧運夢圓之際,讓我們記住一個群體──華僑華人,他們曾經對中國體育運動的發展作出突出貢獻。近代中國的許多單項運動是華僑傳進來的,僑胞大力捐建僑鄉體育設施,閩粵的多個地方開風氣之先,涌現出一批運動之鄉。

  華僑華人與奧林匹克運動關係密切。新中國的一些單項運動由歸僑支撐,許多國手出國定居,成為“海外兵團”。在支持申辦奧運、捐建“水立方”、迎接和保護北京奧運聖火中,海外同胞功不可沒。

  事實上,華僑與奧林匹克早已結緣,在舊中國,南洋華僑1936年為中國健兒赴歐洲參賽籌集盤纏,1948年第十四屆奧運會結束後,參賽的中國足球隊因缺少經費,差點流落倫敦街頭,華僑湊路費幫他們回國。海外同胞為奧運競技場上的中國健兒吶喊助威,唐人街全街夾道歡迎中國運動員的場景,更令人難忘。

  儘管中國人真正重視和參與奧林匹克運動是近些年的事,但早已實踐著以體育運動健體強身、公平競爭、增進團結的精神。為了回顧“僑”與體育、與奧林匹克的淵源,展示僑界人士在體壇拼搏的風采,本報與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合作,從今天起推出“華僑華人與奧林匹克”專欄,敬請讀者垂注。

  北京奧運“祥雲”火炬在世界各大洲傳遞了一圈。所到之處,海外華僑華人用旗幟、標語和歌聲夾道歡迎,他們的心隨著火焰在起舞。

  與其他北京奧運場館不同,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是唯一由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臺同胞捐資建造的,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5萬多人捐資近10億元,他們用自己的一片赤子之心築起了這座“水晶宮”。

  奧運臨近,海外華僑華人和北京貼得更近。如今的中國,早已告別那段被稱為“東亞病夫”的恥辱歷史,成為一個任何對手都不能忽視的體育強國。撫今憶昔,我們不應該忘記那些曾經為了中華民族的體育事業做出貢獻的人們。海外華僑華人做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對世界體育事業發展和促進人類和平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時光回轉到公元1932年7月30日。美國洛杉磯中心體育場,第十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這裡舉行。中國體育代表隊第一次在世人面前亮相。在由6人拼湊而成的隊伍裏,大名鼎鼎的劉長春擎旗走在前列,總代表沈嗣良緊隨其後,其次為宋君復,留美學生和華人代表劉雪松、申國權以及托平。

  華僑華人從一開始就和中華民族的奧運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在那個中華民族百廢待興的歲月裏,他們和運動健兒創造了許多個第一,贏得了體育的榮耀,振奮了民族精神。

  我國第一支出國訪問的男子籃球隊,是愛國華僑林珠光先生集資、以菲律賓華僑隊為基礎、邀請上海隊員參加組成的“中華徵美籃球隊”。該隊于1929年7月赴美國學習與比賽,他們在美國比賽8場,勝5場,負3場,受到海外華僑的稱讚。

  第一個在重大國際比賽中獲得冠軍的中國運動員,是祖籍福建、生長于印度尼西亞的吳傳玉。他1951年回國,1952年代表中國去赫爾辛基參加第十五屆奧運會游泳比賽。1953年在布加勒斯特舉行的第一屆國際青年友誼運動會游泳比賽中,獲100米仰泳金質獎章。1954年他又在第十二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游泳比賽中,獲得100米仰泳和100米蝶泳兩項第二名。可惜天不予壽,後因飛機失事遇難。

  在海外,有許多老華僑華人十分關心中國的體育事業,菲律賓的陳掌諤便是其中的一位。1897年出生在福建同安縣的他為了改變舊中國體育落後的現狀,遠赴美國春田體育大學深造,後回國任教。日寇侵華,遠走菲律賓。在菲律賓功成名就的他有一個難以割捨的情結,那就是希望中國的體育事業能夠儘快追趕世界水平。

  他曾經寫過一首《子夜歌?中國得勝再填詞補》,其中寫道:“現時代,新興運動,雅典首都重舉。相繼參加,胡笳幕揭,無限歡情緒。大英庚續後,蘇俄雄視爭取。精練三軍,出奇連捷,中國愁無語。待何年,軍冠全球,再填詞補。”

  這首敘述奧運歷史的《子夜歌》,寫得氣韻深沉。放眼世界體壇,最令陳掌諤傷感的是,在各路英雄龍爭虎鬥之中,“中國愁無語”。他認為,由於多年積弱,中國體育落後先進國家起碼有50年,不過他始終認為,中國也會有“軍冠全球”的那一天。他的信心沒有錯。

  像林珠光和陳掌諤那樣掛念中國的體育和奧林匹克運動發展並做出過貢獻的華僑還有溫集祥(足球,印尼)、楊秀瓊(游泳,加拿大)、陳振和(足球,印尼)、許承基(網球,印尼)、林寶華(網球,澳大利亞)和邱飛海(網球,新加坡)等。

  而像吳傳玉那樣的歸僑,對新中國體育運動和奧林匹克事業發展同樣做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黃強輝,舉重運動員、教練員,運動健將。祖籍福建廈門,生於印度尼西亞。1952年回國,同年開始舉重訓練。1955年赴蘇聯學習舉重並進入國家隊。歷任國家隊教練、總教練,中國舉重協會副主席,亞洲舉重聯合會副主席。1958年在全國25個單位健將級舉重比賽中,以155公斤的成績打破輕量級挺舉世界紀錄。在中、蘇、波三國舉重比賽中,又以158公斤的成績,再破該項世界紀錄。1959年在全國健將級舉重比賽中,以158.5公斤的成績,打破本人保持的世界紀錄。任教練後培養了一批優秀選手,其中有5人11次打破世界紀錄。他曾獲國家體育運動榮譽獎章。

  再如郭德觀(網球,印尼)、湯仙虎(羽毛球,印尼)、陳福壽(羽毛球,印尼)、梁秋霞(羽毛球,印尼)、陳玉娘(羽毛球,印尼)、林慧卿(乒乓球,印尼)、李寬敏(壘球,日本)、容志行(足球、印度)、陳常鳳(籃球,印尼)、許淑蓮(網球、印尼)、高志宏(網球、印尼)、劉庭懷(體操教練,印尼)、樓大鵬(中國奧委會,英國)等,他們中的一些人至今還以教練或體育官員的身份活躍在體壇上。

  正是在他們的帶動下,廣東、福建的多個僑鄉開風氣之先,涌現出一批運動之鄉。如廣東中山被稱為“體育之鄉”,臺山被稱為“排球之鄉”,梅縣被稱為“足球之鄉”,東莞被稱為“游泳之鄉”和“舉重之鄉”,福建莆田被稱為“田徑之鄉”,晉江被稱為“籃球之鄉”等等。它們如涓涓細流,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匯成河海,成就了今天中華健兒在奧運賽場上的卓越表現。

  除了“走回來”為國爭光,如今許多國手也紛紛“走出去”──或者尋求發展,或者定居易籍,成為“海外兵團”,為所在國體育運動的發展和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貢獻。比較突出的如郎平(排球、美國)、何智麗(乒乓球,日本)、李佳薇(乒乓球,新加坡)、馬文革(乒乓球,德國)、喬良(體操、美國)、田菊坪(體操教練,澳大利亞)、王同祥(跳水,澳大利亞)、汪嘉偉(排球,日本)、皮紅艷(羽毛球,法國)、徐懷雯(羽毛球,德國)、欒菊傑(花劍,加拿大)、姚明(籃球,美國)、王治郅(籃球,美國)、易建聯(籃球,美國)、孫繼海(足球,英國)、董方卓(足球,英國)、鄭智(足球,英國)、邵佳一(足球,德國)等。

  同樣,一些華人也為所在國贏得了榮譽。美國選手關穎珊是蜚聲海內外的著名女子花樣滑冰運動員。關穎珊在15歲時就奪得了第一個全美冠軍和世界冠軍。長野冬奧會上,關穎珊在短節目過後一馬當先,在自由滑中伴著安吉利卡的小提琴曲翩翩起舞,但在完成的7個三周跳中有一個落地不穩,結果不敵同胞利平斯基屈居亞軍。這也成為這個華裔選手目前在奧運會上的最好成績。

  其他的比如王蓮香(羽毛球,印尼)、李東華(體操,瑞士)、鐘騰福(羽毛球,馬來西亞)、王貞治(棒球,日本)、張德培(網球,美國)、陳浩亮(舉重,新加坡)等,他們是所在國的驕傲,也是華人群體的驕傲。

  中華民族的奧運歷史已近百年。華僑華人在其中抒寫了動人的篇章。他們和奧林匹克的故事説不完……

  

責編:張靜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