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經過將近5年的建設,鳥巢工程將正式減項竣工,移交北京奧組委備戰4月18日的國際田聯競走挑戰賽。
4月底,鳥巢將正式竣工。至此,北京奧運會的37個比賽場館,將全部竣工。而北京,屆時也將迎接世界的檢驗。
2003年1月,北京飛往瑞士伯爾尼的航班上,一群趕往瑞士滑雪的旅客正大聲喧鬧,唯有34歲的中國人李興鋼默然不語。
此前,他作為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最年輕的副總建築師、世界建築獎的提名獎獲得者,被院領導舉薦參加瑞士人雅克?赫爾佐格和皮埃爾?德?梅隆的設計團隊,共同完成2008年北京奧運會主體育場的競賽設計工作。
奧運主體育場?兩位建築界普利策大獎的瑞士大師的合作夥伴?他到現在還有一種不真實的感覺。
但他明白,此行瑞士,自己的命運將會改變;中國體育建築史,也將改寫。
他的目的地是瑞士腹地小城巴塞爾,赫爾佐格-德?梅隆設計事務所。在事務所一間貼滿了中國園林景觀圖片的工作室中,嚴謹而低調的李興鋼,和老資格的世界級建築大師──赫爾佐格和德?梅隆一起,開始了四個星期的尋找“鳥巢”過程。
在那間工作室裏,隨著思想的不斷碰撞,體育場方案由內而外逐步形成:看臺應該是連續均勻的碗狀,讓場內的觀眾和運動員共同激發起熱烈的比賽氣氛,讓人群構成建築;然後應該用什麼樣的“外罩”把觀眾集散大廳和看臺圍罩起來;最後是如何通過一組組斜向的樓梯將看臺與“外罩”連為一體??三維的圖形一點點具體起來,“鳥巢”的碗狀結構也逐漸在這三人的腦海中形成。
在一次“烏巢”定型討論會上,瑞士設計組的負責人米雅按照慣例,先簡短地彙報了上一次討論會的會後進展和某些形態構思的多種發展可能性,而赫爾佐格則不時插話和提問。
“兩邊高、兩邊低,看起來像──這太危險了,會被刷下來的。”李興鋼對赫爾佐格的一個設想提出了反對。儘管是最後進入這個設計團隊的,但熟悉中國傳統文化的他還是擔心,這個帶蓋子的外形很像一個馬桶或大蓋帽子,中國人特有的敏感和聯想也許會毀掉整個作品的立意。
但赫爾佐格則對李興鋼關於中國人的想像習慣産生了疑慮。
但沒過幾天,他決定相信這個年輕人的直覺。“當我們在瑞士把它想像成商代出土文物時,在北京的人們可能完全沒有這種愉悅的聯想。”
當這支設計團隊不知第幾次捧出設計圖紙時,大家不約而同地眼前為之一亮:鋼結構線條交織成網狀向外輻射,就像鳥兒銜來樹枝搭建成溫馨的巢。
在設計説明文本裏,有如此關於編織式結構的描述:這個體育場的結構,就像小鳥用銜來的樹枝編織成的一個鳥巢。
鳥巢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