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伊斯坦布爾4月2日奧運專電 題:北京奧運火炬傳遞在伊斯坦布爾起跑點──聖索非亞大教堂
聖索非亞大教堂將成為北京奧運火炬傳遞在伊斯坦布爾的起跑點。
作為世界上十大令人嚮往的教堂之一──聖索非亞大教堂與藍色清真寺隔街相望。雖然從外觀上似乎不及清真寺壯美秀麗,然而這座飽經滄桑,見證了文化和宗教戰爭的聖地所蘊含的歷史積澱卻非藍色清真寺所能比擬。此次北京奧運會火炬的境外傳遞第二站就將從這裡啟程。
作為世界上唯一從6世紀保留至今的古代建築,聖索非亞大教堂也是唯一一個由教堂改為清真寺的建築。公元330年時,君士坦丁大帝斥鉅資修建了這座當時世界上最為宏偉且精美絕倫的教堂。奧斯曼帝國時期,聖索非亞大教堂被改建為清真寺。伊斯蘭教世界最負盛名的建築師錫南在聖索非亞舊有的架構中增添了新的奧斯曼風格。他的精心打理使得經歷了十字軍東征破壞的聖索非亞教堂重新恢復了生機。1932年,土耳其國父凱末爾將大教堂改成博物館,長期被掩蓋住的拜佔庭馬賽克鑲嵌藝術瑰寶也得以重見天日。
步入大教堂,它的雄偉和莊嚴一覽無餘地展示在來者面前,震人心魄。直徑32米,20層樓高的拱頂竟然沒有任何支柱支撐。站在這巨大的穹頂下,仰頭望去,好似茫茫蒼穹籠罩人間,不禁感悟到自身的渺小。陽光透過玻璃窗直射進來,灑在斑駁的墻壁上,照亮了耶穌基督的臉龐,那一刻,仿佛聽到天使在歌唱,內心如同經歷了洗滌般純凈平和。教堂墻壁上顯眼的地方懸挂著6個直徑約10米的大圓盤,繪以阿拉伯文字的“萬物非主,唯有真主”,據説是伊斯蘭教主穆罕默德和他弟子的象徵。古老墻壁上模糊的聖像以及伊斯蘭風情石柱上精美的雕刻在無聲地訴説著這場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戰爭。而如今,兩者奇跡般地融為一體,向後世昭示著這一宗教聖地歷經易主,飽經風霜的過去。
環顧一週,左邊過道上一根矩形大理石石柱旁有一個拇指大小的洞,人們將拇指塞在裏面,並費力地旋轉,令人第一時間想起了電影《羅馬假日》中男女主角開玩笑時的情景。原來這叫做“哭泣的石柱”,據説將大拇指插入潮濕的石洞,並以平面旋轉360度,便可以實現自己當時許的願望。(新華社記者文怡、陳公正)
責編:胡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