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體育頻道 > 樂活地帶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大馬哈魚

 

CCTV.com  2009年02月20日 14:56  進入體育論壇  來源:央視網綜合消息  


 


  大馬哈魚分佈在北緯35o以北的太平洋水域,亞洲和美洲沿岸均有分佈。此魚屬於溯河性回遊魚類,群眾謂:“江裏生,海里長”。在海岸生活3—5年,成熟時回江河産卵。其中一支回遊進入我國境內的黑龍江、綏芬河和圖門江等水系。進入綏芬河、圖門江的數量極少,以進入黑龍江支流的烏蘇裏江最多,其次為呼瑪河等支流。另有一定數量的大馬哈魚通過松花江進入牡丹江,偶爾在松花江中游也能捕獲。


每年的9、10月份是捕撈大馬哈魚的季節


  大馬哈魚體型呈紡綞形,嘴在端痊,口裂很大,上頜骨延長到眼的後緣,斜向下方,似鳥啄狀。上、下頜不相癒合,上、下頜各有一列齒,此齒形狀尖銳向內彎斜,除下頜前端四對齒較大外,其餘的均細小。大馬哈魚除象其他魚一樣有胸鰭、腹鰭、背、尾鰭外,還有脂鰭。

    每年當秋季來臨時,成熟的大馬哈魚成群結隊地由鄂霍茨克海回遊進入黑龍江,來到它們原來的繁殖場地産卵。大馬哈魚具有頑強的意志,在歸途中不論遇到多猛的水勢都能衝過去,不論遇到什麼障礙都能克服,一種奮力前進。它們顧不得吃、也顧不得休息,急急忙忙地趕路。它們沿江上溯的速度相當驚人,每晝夜可上溯30—50公里,不愧為魚類“長遊比賽”的冠軍。

    在入河回遊途中,大馬哈魚的體色也變化很大,開始色彩非常鮮艷,背部和體側呈黃綠色,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變暗,呈現青黑色,腹部銀白色。體側有桔紅色的婚姻紋斑,約10—12條,雌魚的顏色較濃,雄魚的較大。待到産卵場時,身體的顏色更為黑暗。

    大馬哈魚要選擇水流澈,砂礫底質而又有泉水的河段做為産卵場。當江河水溫2℃左右時,産卵場水溫由盞有涌泉,水溫可達到5o—7℃,大馬哈魚便開始産卵,時間在9月中下旬。固麻哈魚産卵也是很有趣的,它們可不是隨隨便便就把卵産出來,而是要進行一番準備工作。到達産卵場時,雌魚側扁游動,並不斷地用尾鰭拍打砂礫,借水流的衝擊,形成一個直徑為100厘米左右,深約20厘米的坑——産卵臥子,然後將晶瑩的桔紅色的、直徑為5.6—6.5毫米的卵産在臥子內。在雌魚排卵時,雄魚象衛士一燕形影不離地伴隨著雌魚,並不斷與雌魚身體相摩擦,當發現有別的雄魚企圖靠近自己尋找的“伴侶”時,便立即進行驅逐。雄魚在雌魚排卵時,也將精子排于産卵臥子中,卵子、精子在臥子內受精。排卵排精後,雌魚又反復用尾鰭拔動砂礫,將受精卵埋好。雌、雄魚仍不離去,而是互相徘徊在産卵場周圍。大馬哈魚由於長途艱辛的回遊,加之産卵,體力耗盡,完成了繁衍後代任務後不久即死去。

    受精卵經過一冬的低溫培育,到來年春天孵出仔魚,約30天后卵黃囊消失,幼魚重又踏上長途旅程,隨江河進入大海去生長。

    大馬哈魚屬肉食性魚類,仔魚主要食底棲生物和水生昆蟲。進入海洋後攝取小型魚類為食。

    黑龍江大馬哈魚盛産季節一般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漁期較集中。魚的體重大的10多斤,小的也有四、五斤,大部分為七、八斤,比較均勻。大馬哈魚為黑龍江省特産,其肉質鮮美,是珍貴食品之一。一般為冷凍和鹽漬。其卵鹽漬成“大馬哈魚籽”,富於營養。魚及魚籽不僅供應國內市場,也暢銷國外。

責編:程立瑤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