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自然之友公民報道小組第三次沙龍活動——公民記者如何開展調研工作

 

CCTV.com  2009年07月17日 15:11  進入體育論壇  來源:自然之友  

  自然之友公民報道小組第三次沙龍活動

  公民記者如何開展調研工作

  時間:2009年8月1日(週六)下午14:00-17:00

  地點:達爾問自然求知社會議室(北辰西路69號A)

  主辦:自然之友公民報道沙龍 ICCD國際傳播促進中心

  主持人:馮永鋒 (《光明日報》記者)

  主講人:馬(公眾環境研究中心 主任)

  點評人:郜璐莉(網絡雜誌《@民間》編輯)

  易懿敏(自然之友傳播與公關部主管)

  特邀來賓:蘇 蘇(搜狐綠色頻道)

  馬曉霖(博聯社總裁)

  易 水(《中外對話》主編)

  馬雲華(ICCD國際傳播促進中心主任)

  戴 鑫(ICCD國際傳播促進中心公民社會項目官員)

  張世友(達爾問自然求知社)

  議程安排

  14:00 活動開始

  14:00-14:10 主持人介紹來賓及議程

  14:10-15:00 馬軍分享:公民記者如何開展調研工作(50分鐘)

  15:00-15:30 點評發言(每人15分鐘)

  15:30-15:45 茶歇(自由交流,交換名片,相互認識)

  15:45-16:45 自由提問、發言、回應

  16:45-17:00 主持人總結發言

  17:00 活動結束,自由交流

  主講嘉賓發言提綱

  公民記者身份的特殊性對調研方式的影響

  調研工作 – 基本步驟

  調研工作 – 方法

  嘉賓簡介

  馬軍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1993年起在《南華早報》工作,1999年完成出版《中國水危機》一書,分析了中國七大流域各自面臨的洪水、缺水和水污染等嚴峻挑戰,以及造成這些問題的生態退化和人口、資源、環境關係失衡等深層次矛盾,提出要避免水危機,必須改變一味向自然索取的治水思路。

  2000年任SCMP網北京首席代表,2002年加入環境諮詢公司,2004年入選耶魯大學世界學人項目(Yale World Fellows Program)。2006年5月建立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2006年9月發佈中國水污染地圖,2006年底被評為綠色中國年度人物,2007年底發佈中國空氣污染地圖。

  馮永鋒

  《光明日報》編輯,自然大學校長,資深環保活動家,積極參與各種環保活動。著有《拯救雲南》、《不要指責環保局長——從北京看中國城市環保出路》、《環保——向極端發展主義宣戰》、《沒有大樹的國家》、《邊做環保邊撒謊》等專著。

  郜璐莉

  網絡雜誌《@民間》編輯。《民間》雜誌編輯。在此期間也為中央電視臺《半邊天》、《綠色空間》、《經濟半小時》等欄目製作節目。曾任中央電視臺二套經濟頻道《經濟與法》記者、《獨家報道》欄目編導、《大寫真》欄目記者、《現代經濟報》(現更名為《現代快報》)編輯、記者。

  易懿敏

  自然之友傳播與公關部主管。她是自然之友對外第二發言人,負責自然之友對外傳播的規劃,以及公共關係的建立,是《自然之友通訊》的執行主編。她曾于1998年參加“可可西裏志願建站科考活動”,見證藏羚羊保護活動的始末。從1999年起,成為綠色網絡聯盟的志願者,參與到該組織的治理及項目設計等工作中。她參與了《中國環境綠皮書》等出版物內容的策劃與組織。對中國民間環保組織的現狀、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方式,以及中國環境問題有較深入地了解。

  主辦方簡介:

  自然之友公民報道沙龍

  每個人都希望生活在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之中,然而現在中國的環境問題已經到了不容忽視的程度。環境污染與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人人都有權悍衛自己的生存環境。為了讓普通公民學會如何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意見,《自然之友通訊》特成立“公民報道沙龍”,建設公眾平等參與環境保護的友好平臺。沙龍邀請了一批高水平的專家組成顧問團隊,並將陸續組織特色培訓課程。通過過培訓與討論、學習切磋,讓普通公民獲得觀察生活的新視角,重新思考什麼是評價和審視社會的尺度,了解記者的職業要求與規範,初步具備“公民記者”資質。經過一段時間有針對性的調研寫作,參加沙龍的公民記者可借助己的博客,表達自己對環境的獨特見解。

  ICCD國際傳播促進中心

  在中國,國際傳播促進中心(ICCD)主要代表Internews國際記者培訓機構開展各種項目。Internews國際記者培訓機構1982年成立,是一家致力於全球媒體從業人員培訓的國際非贏利組織。時至今日,Internews國際記者培訓機構的分支機構已遍佈全球40多個國家,並擁有來自60多個國家的800名員工。2004年底,國際傳播促進中心(ICCD)在中國成立項目組,旗下現有北京總部及西安、廣州、武漢共4個辦公室。國際傳播促進中心(ICCD)開展涉及法治、數字媒體、環境保護、文化遺産與創意産業、公民社會與企業社會責任、公共衛生、國際交流等七個領域的活動。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東四六條德華里38號,100007   首期沙龍的題目為“公民記者的理念和現實運作”,主講嘉賓林谷、點評人馬曉霖、胡勘平、曹理達、主持人李波,參會者深入探討了互聯網時代,公民的話語權和諸如博客、微博客等公民發聲的載體和平臺等話題,分析了公民報道中的誤區和困境,剖析了造成此種現象的思想和文化根源,並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具體措施。對新聞專業主義也做了一定的反思。通過熱烈的討論和交流,與會人士對於公民報道的理念和運作等有了清晰的認識。

  第二次沙龍的題目為“公共事件中新媒體的表現”,主講嘉賓是周曙光、點評人為搜狐綠色頻道的蘇蘇、自然之友調研部負責人張伯駒,主持人是沃華傳媒網創始人、總編輯,中國日企網副主編黃華。主講人重點介紹了網絡新媒體在當今的運用。每個人一個薄弱的傳載、頂貼或者是二次創作,都可以改變或者影響整個社會的發展,每個公民微弱的努力都是可以改變社會的。

責編:張雪瑩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