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地球日”活動起源於美國
1970年4月22日在美國紐約舉行的首次“地球日”活動,聲勢浩大,被譽為二戰以來美國規模最大的社會活動。數十萬群眾集會,呼籲人們創造一個清潔、簡單、和平的生活環境。
1990年4月22日,第一次 “地球日”20年後,全世界又組織了一次大型的活動。共有140多個國家的2億多人同時在各地舉行了多種多樣的紀念活動。這一次的行動把重點放在了全球整體環境的改善上。 這項活動得到了聯合國的首肯。其後,每年的4月22日被確定為“世界地球日”。
這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2003年4月22日提供的1972年12月7日從“阿波羅”飛船拍攝到的地球照片。 新華社發
■新聞緣起
2009年4月22日是第40個世界地球日。我國紀念此次“世界地球日”活動的主題是“認識地球,保障發展———了解我們的家園深部”。就在我們面對全球經濟危機的時刻,我們還要關注我們的地球,還要正視一些也許對人類更加嚴峻的環境危機。比如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城市地面沉降……
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産、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如滑坡、泥石流、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近年來,泥石流、滑坡、地震等突發性地質災害也頻繁發生。讓人措手不及,給人類的生命財産造成巨大的威脅。
不過,所謂突發性,也是相對而言。事實上,這些災害,都或多或少、或顯或隱地有一些前兆顯示。如果能及時捕捉,就為我們防災、避災贏得了寶貴時間。
——泥石流———泥石流來前,動物多異常
泥石流,是山區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它是由於降水而形成的一種帶大量泥沙、石塊等固體物質條件的特殊洪流。
除了根據當地降雨情況來估測泥石流暴發的可能性外,我們還可通過一些特有現象來判斷泥石流的發生。
泥石流發生前兆,溝內有似火車轟鳴聲或悶雷式的聲音,主河流水上漲並夾有較多的柴草、樹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斷。動植物異常,如豬、狗、牛、羊、雞驚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亂竄,植物形態發生變化,樹林枯萎或歪斜等現象。
如發現上述的一些徵兆,尤其是發現山體出現裂縫,則可能存在發生崩塌、滑坡的隱患,長期降雨或暴雨則可能誘發泥石流。
向兩側逃跑遠離泥石流
採取正確的逃逸方法。泥石流不同於滑坡、山崩和地震,它是流動的,衝擊和搬運能力很大,所以,當處於泥石流區時,不能沿溝向下或向上跑,而應向兩側山坡上跑,離開溝道、河谷地帶,但注意不要在土質鬆軟、土體不穩定的斜坡停留,以免斜坡失穩下滑,應在基底穩固又較為平緩的地方。另外,不應上樹躲避,因泥石流不同於一般洪水,其流動中可沿途切除一切障礙,所以上樹逃生不可取。應避開河(溝)道彎曲的凹岸或地方狹小高度又低的凸岸,因泥石流有很強的掏刷能力及直進性,這些地方很危險。
——滑坡———泉水復活多為前兆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者岩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響,在重力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者軟弱帶,整體地或者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
滑坡前,滑坡前緣出現橫向及縱向裂縫,前緣土體出現隆起現象;滑體後緣裂縫急劇加寬加長,新裂縫不斷産生,滑坡體後部快速下座,四週岩土體出現鬆動和小型塌滑現象;滑帶岩土體因摩擦錯動出現聲響,並從裂縫中冒出氣或水;在滑坡前緣坡角處,有堵塞的泉水復活或泉水、井水突然乾涸;動物出現驚恐異常現象;滑坡體上的觀測點明顯位移;滑坡前緣出現鼓丘;房屋傾斜、開裂和出現醉漢林、馬刀樹等。
有備無患避災害
當地面變形速度加快、滑坡徵兆越來越明顯時,就應該及時躲避災害。
臨時避災不是災難臨頭才想起避災,而是要從發現災害徵兆之時起,就要有所準備,“有備”才能“無患”。應做好以下幾方面準備:
預先選定臨時避災場地:在滑坡隱患區附近事先選擇一處或幾處安全場地,作為避災的臨時用地。應選在滑坡兩側邊界之外,不宜選在滑坡的上坡或下坡地段。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避災場地距原居住地越近越好,地勢越開闊越好,交通和用電、用水越方便越好。
預先選定撤離路線、規定預警信號,同時還要規定信號管制辦法,以免誤發信號造成混亂。
預先做好必要的物資儲備。有條件時,應在避災場地預先搭建臨時住所,以保證人們的基本生活。
經驗表明,滑坡災害大多發生在雨季,而夜晚發生滑坡損失更大。因此,雨季特別是雨季的夜晚最好不要在滑坡危險區逗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