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國古代著名戰例——柏舉之戰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4月12日 08:46 來源:CCTV.com
進入[武林大會]>>

  吳國是春秋時期長江流域下游的的一個國家,原本是楚的屬國,吳君壽夢時開始崛起。晉國為與楚國爭霸,採取聯吳制楚之策,派楚國亡臣巫臣帶著一隊戰車來到吳國,教吳人乘車、禦射、列陣,吳軍由此而學會了車戰。此外,吳國與晉國交好後,經濟、文化也得到發展,國力逐漸強大起來。於是,吳君壽夢慢慢萌生了走出國門的意圖,自號吳王,欲與門外的南方大國楚國在疆場上一試。公元584年,吳軍新編水陸大軍齊出,一舉攻下楚國淮河重鎮州來。此後近70年間,雙方先後發生過十次大規模的戰爭,幾成世仇。在這十次戰爭中,吳軍全勝六次,楚軍全勝一次,互有勝負三次。公元前515年,吳國公子光奪得吳國王位,稱吳王闔閭。闔閭即位後,立志稱霸天下。他整軍經武,任用楚國亡臣伍子胥、伯嚭為謀士、大軍事家齊人孫武為將軍,教授兵法,操練隊伍,使吳國出現國富兵強的勢頭。

  楚國是南方大國,春秋以來吞併的諸侯國最多,但自公元前516年楚昭王即位後有江河日下的趨勢,不僅內政腐朽,而且又與周邊國家如唐、蔡等國不和。公元前512年,吳王闔閭在先後滅掉歸附楚國的小國徐國和鐘吾國後,便想趁機大舉伐楚。但孫武認為楚國實力仍很強,便進言道:“楚國是天下強國,非徐國和鐘吾國可比。我軍巳連滅二國,人疲馬乏,軍資消耗,不如暫且收兵,蓄精養銳,再等良機。”伍子胥也勸吳王道:“人馬疲勞,不宜遠征。”並獻策説:“現今楚國內部不和,我軍如用一部人馬出擊,楚軍必定全軍出動,等楚軍出動後,我軍再退回,這樣經過幾年後,楚軍必然疲憊不堪。那個時侯,便可考慮大舉伐楚。”吳王採納了伍子胥的建議,將吳軍分為三支,輪番騷擾楚軍。當吳軍的第一支部隊襲擊楚境的時候,楚國即派大軍迎擊。待楚軍出動,吳軍便往回撤。而楚軍返回時,吳軍的第二支部隊又攻入了楚境,如此輪番襲擾楚國達6年之久,致使楚國連年應付吳軍,人力物力都被大量耗費,國內十分空虛,楚軍將士疲於奔命,鬥志沮喪。

  公元前506年,楚國令尹囊瓦率軍圍攻巳歸附吳國的小國蔡國,蔡在危急中向吳求救。吳國遂打起興師救蔡的旗號,吳王闔閭親自挂帥,以孫武、伍子胥為大將,闔閭的胞弟夫概為先鋒,傾全國3萬水陸之師,乘坐戰船,由淮河溯水而上,直趨蔡境。囊瓦見吳軍來勢兇猛,不得不放棄對蔡國的圍攻,回師防禦本土。當吳軍與蔡軍會合後,另一小國唐國也主動加入吳蔡兩軍行列。於是,吳、蔡、唐三國組成聯軍,浩浩蕩蕩,溯淮水繼續西進。進抵淮汭(今河南潢川,一説今安徽鳳臺)後,孫武突然決定舍舟登陸,由向西改為向南。伍子胥不解其意,問孫武:“吳軍習于水性,善於水戰,為何改從陸路進軍呢?”孫武答道:“用兵作戰,最貴神速。應當走敵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個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遲緩,吳軍優勢難以發揮,而楚軍必然乘機加強防備,那就很難破敵了。”説得伍子胥點頭稱是。就這樣,孫武挑選3500名精銳士卒為前鋒,迅速地穿過楚國北部大隧、直轅、冥阨三道險關,直插楚國縱深。不出數日,挺進到漢水東岸。

  當吳軍突然出現在漢水東岸時,楚昭王慌了手腳,急派令尹囊瓦和左司馬沈尹戍,傾全國兵力,趕至漢水西岸,與吳軍對峙。左司馬沈尹戍向令尹囊瓦建議:由囊瓦率楚軍主力沿漢水西岸正面設防。而他本人則率部分兵力北上方城(今河南方城),迂迴吳軍的側背,毀其戰船,斷其歸路。爾後與囊瓦主力實施前後夾擊,一舉消滅吳軍。本來,這是楚軍擊敗楚軍的上策。囊瓦起初也同意了沈尹戍的建議。可是在沈尹戍率部北上方城後,楚將武城黑卻對囊瓦説:“如果等待沈尹戍部夾擊,則戰功將為沈尹戍所獨得,不如以主力先發動進攻,擊破東岸吳軍,這樣令尹之功自然居於沈尹戍之上。”大夫史皇也説:“楚人討厭你而讚揚沈尹戍。如果沈尹戍先戰勝吳軍,功在你之上,你的令尹之位也就難保了。最好趕快向吳軍進攻。”囊瓦一聽,覺得有理,遂改變原來的作戰計劃,在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傳令三軍,渡過漢水,向吳軍進攻。

  孫武見楚軍主動出擊,正求之不得,遂採取後退疲敵、尋機決戰的方針,主動由漢水東岸後撤。囊瓦果然中計,揮軍直追。吳軍以逸待勞,在小別(在今湖北漢川東南)至大別(今湖北境大別山脈)間迎戰楚軍,三戰三捷。囊瓦連敗三陣,便想棄軍而逃。史皇對他説“國家太平時,你爭著執政,現在作戰不利,你就想逃跑,這是犯了死罪。現在你只有與吳軍拼死一戰,才可以解脫自己的罪過。”囊瓦無奈,只得重整部隊,在柏舉(今湖北麻城,一説湖北漢川)列陣,準備再戰。

  公元前506年11月19日,吳軍趕到楚軍陣前,列陣相峙。吳軍先鋒夫概對吳王闔閭説:“囊瓦這個人不仁不義,楚軍沒有幾個願為他賣命。我們主動出擊,楚軍必然潰逃,我軍主力隨後追擊,必獲全勝。”闔閭不允。夫概回營後,對部將説:“既然事有可為,為臣子的就應見機行事,不必等待命令。現在我要發動進攻,拼死也要打敗楚軍,攻入郢都。”於是率領自己的5千前鋒部隊,直闖楚營。果然楚軍一觸即潰,陣勢大亂。闔閭見夫概部突擊得手,乘機以主力投入戰鬥,楚軍很快便土崩瓦解。史皇戰死,囊瓦棄軍逃往鄭國。楚軍殘部撤到柏舉西南的清發水(今湖北安陸西的涢水),吳軍半渡而擊,俘虜楚軍一半。渡過河的楚軍逃到雍澨(今湖北京山縣境),正埋鍋造飯,吳軍先鋒夫概部追至,楚軍倉惶逃走。吳軍吃了楚軍做的飯,繼續追擊。楚左司馬沈尹戍得知囊瓦主力潰敗,急率本部兵馬由息(今河南息縣境)趕來救援。吳軍先鋒夫概部在沈尹戍部突然的淩厲反擊下,猝不及防,一下被打敗。吳軍主力趕到後,孫武指揮部隊迅速將沈尹戍部包圍。儘管沈尹戍左衝右突,奮勇衝殺,受傷三處仍無法衝出包圍。最後沈尹戍見大勢已去,遂令其部下割下自己的首級回報楚王。隨後吳軍一路向郢都撲去。

  這時郢都城內已是風聲鶴鳴,人心惶惶,楚昭王不顧主戰大臣子西、子期的反對,也不顧全城軍民的生死存亡,悄悄帶上幾名家屬開門出城,向雲中和隕城方向逃去。昭王西逃的消息傳到軍前,楚軍立即渙散,子期率部分精兵去追趕和保護昭王,子西見事不可為,也只好率殘兵西逃。11月29日,吳軍攻入郢都。柏舉之戰遂以吳軍的輝煌勝利而告結束。

  柏舉之戰是春秋末期一次規模宏大、影響深遠的大戰,有史學家稱它為“東周時期第一個大戰爭”(範文瀾:《中國通史簡編》)。吳國在經過6年的“疲楚”戰略後,一舉戰勝多年的強敵楚國,給長期稱雄的楚國以空前的創傷,從而使吳國聲威大振,為吳國進一步爭霸中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柏舉之戰,孫武以3萬兵力,擊敗楚軍20萬,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快速取勝的光輝戰例。戰國時期軍事家尉繚子讚道:“有提三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武子也。”(本文來自互聯網,如需轉載及用於商業用途,請與原文作者聯絡,本網不負相關責任)

責編:賈文國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