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消息 中國足球職業聯賽從1993年創辦至今,中國體育的職業化之路已經走了15年。如今,除了足球之外,中國在籃球、乒乓球、排球項目上都有職業聯賽,但顯而易見的是,中國還沒有哪個職業聯賽或是那家職業俱樂部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職業”標準。
與中國職業化體育同期或更晚起步的日本、韓國,其足球職業聯賽早已辦得名副其實。是什麼原因讓中國的體育職業化進程如此緩慢?中國體育的職業化之路又該如何走向成功?本報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的專家。
吉林體育學院院長宋繼新教授認為,政府部門應從一些具體的職業聯賽活動中脫離出來。
在中國,足球聯賽辦得最早,影響最大,但很多矛盾、問題也集中體現在足球聯賽中。中國足球聯賽之所以頻頻發生罷賽、退賽等在國外職業聯賽中極其罕見的現象,是因為我們的政府部門直接參與了聯賽運行的具體活動,而實際上,聯賽的主體是俱樂部,聯賽怎樣運作是俱樂部的事,政府部門不應參與其中,也參與不好。
這次武漢光谷退賽,表面看是一場聯賽風波,説到底卻是政府的信任危機。武漢光谷為什麼要退賽,是因為他們真不想參加聯賽了嗎?不是,是因為他們對足協喪失了信任。
中國的足協、籃協等體育協會,都是體育主管部門的相關單位,也就是人們常説的“兩塊牌子、一套人馬”。既然這些協會本身實際上就是政府部門,就應該把制定大政方針、進行宏觀調控作為自己的職責,至於像球員判罰、裁判選擇等具體問題,應由各俱樂部自己來解決。
中國職業聯賽的一個典型特徵是相關政府部門的“管制”,但這個時代提倡的卻是“善治”。“善治”的做法是政府部門應大力培育社會組織和體育市場,職業聯賽由政府部門和社會組織共同管理,一個管宏觀,一個管微觀,聯賽的具體運行則應根據市場來調節。
宋繼新認為,在中國的現行的體育體制下,“善治”是有官有民的新型管理方式,這是最理想的舉國體制。
北京體育大學足球專業教授麻雪田認為,由於中國的體育體制很難在短期內改變,因此,想在中國完全複製西方國家那樣的職業聯賽發展模式是不現實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職業聯賽就無法得到很好的發展。
中國要想搞好職業聯賽取決於兩個方面,一個是協會管理水平的進步,另一個就是職業俱樂部應努力向“職業”標準看齊。
麻雪田給中國足協提出了一個24字準則:“宏觀決策、統籌規劃、政策指導、協調服務、調查研究、監督檢查。”他表示,中國足球聯賽這麼多年來已經遇到過多次大的風波,足協應反思自己的過失。
現在大家都説,足協應是宏觀政策的制定者,不應干預聯賽的細節,但就是在一些政策的制定上,足協也沒有做到科學化、民主化和有預見性。管理上不科學、不民主,就容易引發矛盾。而沒有預見性,就會在處理新問題時措手不及。
麻雪田説,在“24字準則”裏,最關鍵的是4個字:宏觀、服務。如果足協沒有宏觀的眼光和服務聯賽、服務俱樂部的意識,聯賽水平的提高顯然會很困難。
説到職業聯賽,還必須説到職業俱樂部。
中國現在沒有哪傢俱樂部能算得上真正的職業化,看一看國際足聯對職業俱樂部的定義就能明白中國俱樂部的差距。
國際足聯對職業俱樂部的定義包括4個必要條件:第一是擁有獨立的場地,而中國的足球俱樂部絕大多數都是租場地比賽;第二是擁有18個職業球員和“梯隊”,這一點中國的足球俱樂部還能達到;第三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這個條件中國幾乎沒有一傢俱樂部能夠達到;第四是職業球員能夠自由轉會,中國的俱樂部也很難做到,有些俱樂部寧可讓球員天天坐冷板凳也不讓他們轉會,這種事情在中國並不少見。
應該看到,中國職業聯賽的發展遲緩有政府主管部門的責任,也有俱樂部自身存在嚴重缺陷的問題。中國很多職業俱樂部的大股東是抱著獲得短期效益或是換取某些利益的目的來創建俱樂部加入聯賽的,而這樣的心態根本就辦不出像職業聯賽發達的國家那樣的百年俱樂部。(本報北京10月11日電)
相關鏈結:
國青慘敗引足協震動 為世青賽不再向俱樂部低頭
足協欲改革內部機制 知情人曝料將引進聽證制度
足協的罰單王皓的尿,同樣簡單而粗暴
足協開超級罰單京陜認賬 長沙不服欲罰金替停賽
武漢欲辦巡迴表演賽 足協不懼上訴國際足聯
泰邀請賽國青遭三連敗 足協要求俱樂部必須放人
國青慘敗引足協震動 為世青賽不再向俱樂部低頭
責編:胡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