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奧運網 體育 > 體育總分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細解劉翔戰羅伯斯四大優勢 奧運奪金勝面更大?

 

CCTV.com  2008年06月19日 10:24  進入體育論壇  來源:紅網  

  在北京奧運會鳥巢賽場,最受中國觀眾關注的無疑是“亞洲飛人”劉翔在男子110米欄的表現。四年前的雅典,劉翔飛過終點線的一刻令無數中國人難以忘懷,而四年中劉翔一次次奪冠,並且以12.88秒打破世界紀錄又讓人民對他奧運衛冕充滿希望。也因為劉翔,更多人認識了阿蘭-約翰遜、杜庫雷、特拉梅爾,而問起北京奧運劉翔的最大對手是誰?很多人一定會回答:“羅伯斯”!

  羅伯斯1986年11月9日出生於古巴,比劉翔小3歲多;身高192CM,比劉翔高4厘米;體重80公斤,比劉翔重6公斤。儘管他技術有點粗糙,但是22歲的年齡令他有很大的提升空間。2004年羅伯斯僅能跑出13.75秒的成績,2005年提高到13.46秒,2006年到了13.32秒,2007年一下子提高到了12.92秒。在前不久的國際田聯大獎賽捷克俄斯特拉法站的比賽中,羅伯斯更是跑出12.87秒的成績,以0.01秒刷新了劉翔在2006年7月11日瑞士洛桑創造的12秒88的世界紀錄。短短4年時間,作為短跑項目這樣的進步是驚人的,羅伯斯也成為劉翔衛冕路上最大的障礙。

  2007年劉翔和羅伯斯的賽場上7次相遇,劉翔3勝3負與羅伯斯打成平局。劉翔在卡爾斯魯厄室內賽、英國國際田聯黃金聯賽、世界田徑錦標賽中奪冠,羅伯斯則在德國斯圖加特室內田徑賽、巴黎站黃金聯賽、上海黃金大獎賽上力壓劉翔奪冠。到了2008年兩人只有一次碰面,在西班牙舉行的世界室內田徑錦標賽中,劉翔依靠預賽時0.105秒的起跑反應時間,干擾了羅伯斯的判斷,使其預賽即被淘汰。

  那麼到了2008奧運會的賽場,究竟誰會最終奪冠?擁有主場之利的劉翔勝面似乎更大些,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分析:

  劉翔獲勝理由一:戰術優勢

  劉翔的師傅孫海平是這個優勢的最大設計者,他可以稱得上是一位戰術大師。無論是訓練理論,還是賽前賽中的戰術安排都科學到位,甚至在每次比賽之前他都會根據對手當時的競技狀態靈活調整戰術。而這一點恰恰是羅伯斯所欠缺的,他的基本戰術就是依靠身體上的優勢,拼命衝刺。

  劉翔獲勝理由二:技術優勢

  劉翔的技術好是世界公認的,甚至美國老將阿蘭-約翰遜在看過劉翔的過欄技術後都説,這是他所見過的最完美的動作。而羅伯斯一向以粗線條著稱,打欄、踢翻欄架屢見不鮮。而在世界室內田徑錦標賽中,劉翔刻意訓練的起跑反應時間也發揮了作用。

  劉翔獲勝理由三:心態優勢

  劉翔在獲勝接受採訪時常常笑著説,成績馬馬虎虎,能獲勝就好;而在失利後也會淡然地表示輸贏都無所謂。而羅伯斯獲勝後往往會高呼狂奔;而失利時會仰面躺地,近乎落淚。尤其是羅伯斯曾兩次在起跑時受到對手干擾,自毀長城。劉翔有著世界一流的心理,這與他的冠軍氣質密不可分,這點上仍是飛人領先一籌。

  劉翔獲勝理由四:主場優勢

  擁有良好心態的飛人,在北京奧運會國家體育場數萬觀眾的支持下,很可能會迸發出更加驚人的力量。而羅伯斯相對薄弱的心理素質能否抵擋住主場觀眾的壓力存在疑問。

  反過來,我們要看看羅伯斯作為挑戰者具有的優勢:

  羅伯斯獲勝理由一:年齡優勢

  羅伯斯到奧運時僅22歲,正是在競技狀態的上升期。25歲的劉翔和他相比就顯得有些吃虧,奧運會比賽要比三輪,體能的恢復至關重要,羅伯斯在這個方面稍佔優勢。

  羅伯斯獲勝理由二:世界紀錄保持者

  2007年劉翔和羅伯斯的最好成績都是12.92秒,但是劉翔的這個成績是在順風下跑出的,而羅伯斯是在無風下跑出的。在今年6月13日的國際田聯大獎賽捷克俄斯特拉法站比賽,羅伯斯以12.87秒的成績將之前劉翔保持的世界紀錄提高了0.01秒。

  羅伯斯獲勝理由三:創造好成績的幾率

  羅伯斯在2007年比賽中跑進13.10秒的次數是10次,而劉翔只有6次。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劉翔的贏面更大一些,但是比賽不是數據分析,決賽當天鳥巢的選手狀態、溫度、濕度、風力、燈光…每一個微小的細節都可能左右最後的結果,劉翔和羅伯斯就好像兩位武功絕頂的高手,這場決鬥拼得不光是實力,還有腦力心力精力,必須力力俱到才有擊敗對方的機會。讓我們期待8月21日的國家體育場,一場110米欄世紀大戰的到來!

  比賽時間:2008年8月21日21:00

  比賽項目:男子110米欄決賽

  比賽場館:國家體育場

  關注對象:劉翔VS羅伯斯

更多新聞

羅伯斯:劉翔奧運最有冠軍相 5大選手均有望奪金
110米欄終極pk 劉翔技壓天下羅伯斯力道十足
劉翔領銜中國田徑演08跨越 奧運奪牌不止一個點

責編:盧芳菲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