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復興評論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劉暢:讓監督的陽光照進“蝸居”地帶

 

CCTV.com  2010年03月05日 08:45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青年報  

  一部電視劇在引發無數都市人情感共鳴的同時,也讓一個描述生存狀態、表達生活訴求的關鍵詞被社會輿論廣泛接受,這就是“蝸居”。仿佛印證了這一熱詞在傳遞社會情緒方面的貼切,在本次人大會議首場新聞發佈會上,李肇星用“吃飯、穿衣、住房子”是傳統生活中“最重要”的3件事,來表述對住房問題的重視與理解。

  此前,溫家寶總理在與億萬網民交流時,也稱理解蝸居的滋味。“因為我從小學到離開家的時候,全家五口人只有9平方米的住房。”正是有了這樣的人生記憶和民生情懷,在總理的賬本裏,有了3年時間建750萬套保障性用房的計劃,而且2010年將完成300萬套。

  在北京,今年住宅供地50%給了保障性住房,準備建設和收購保障性住房十幾萬套,佔新開工住宅的50%。海外媒體説北京進入了保障性住房“大躍進時代”。其實,去年北京市的財政收入很多來自土地出讓,有了錢的城市加大對保障性住房的投入,似乎在情理之中。

  然而,這樣雄心勃勃的計劃,做大了的蛋糕怎樣分好也存在隱憂。去年,北京市先是出現了名為“高明顯”的18個1的“最牛身份證號碼”購買經濟適用房,後有4歲的“最牛寶寶”申領廉租房補貼。在輿論廣泛質疑之下,有關部門僅僅以牽涉個人隱私回應。顯然,在有限的公共資源分配中,在公開、公平、公正原則下,個人隱私是需要部分讓位的。一旦申請,就意味著相關信息必須暴露著陽光之下。因為,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否則,所謂尊重隱私,怎能讓公眾和輿論相信,這不是暗箱操作和幕後交易的藉口呢?

  目前,幾乎北京的每一座高樓,每一條道路,都是農民工親手建設起來的。幾年前,《中國青年報》推出“新生代農民工系列報道”時,發現很多農民工在北京工作10多年了,他們每個人的工作履歷,都與北京的重要工程和標誌性建築有關。可是,僅僅因為沒有北京戶口,子女入學就遇到困難,至於申請保障性住房,他們連想都不敢想。可是,面對這些用辛勤汗水和青春為城市作出巨大貢獻的人們,可以一年、三年、五年不解決他們的切身利益和生活訴求,難道能永遠不考慮、不解決嗎?

  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還有很多默默奮鬥的青春“蟻族”。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探訪唐家嶺“蟻族”的消息格外引人關注。曾經創作《蟻族之歌》的兄弟倆説,他們抱著吉他在公交站牌下唱著“什麼地方是我們天堂,什麼地方是我們夢想”,曾經唱哭了無數下班的“蟻族”兄弟姐妹。對於他們而言,政府固然可以號召他們“認清現實”,回到中小城市去“享受生活”,可是對於一些一心想在大城市創業和實現夢想的年輕人,如何融入城市,實現理想?提供公平的社會服務,政府就不該為他們做點什麼嗎?

  做大蛋糕,是政府責任,分好蛋糕,是政府良知。但分蛋糕的時候,又不能僅僅靠政府自己。由於種種原因,政府沒有想到,或者沒有做好的,監督機關有責任想到,並敦促政府將這一工作做好。首先,對看不懂的預算,或者碰到預算中的可疑之處,就應該行使監督權力,進行質疑或者否決。這與民主關係不大,而是國家和地方政府管理方式走出落後、走向現代文明的必由之路。其次,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前提是平等,在追求權利平等的道路上,應該依靠監督機關的規則制定和利益均衡,其中,人大代表的代言必不可少。

責編:趙春曉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