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自實行教師績效工資以來,一些地區和學校的分配方案中出現“偏行政、輕教學”現象。中山市兩位政協委員在當地兩會上反映,工作20多年的一線教師待遇,可能還不如20多歲的學校團委書記。這兩位政協委員的調查顯示,學校行政人員最高工資可達一線教師的3.5倍,而眾多一線教師的收入卻原地踏步甚至還有所減少,“績效工資變成了官效工資”。(《人民日報》2月22日)
這大概是當下教育行政化的又一起惡例。“學校行政人員最高工資可達一線教師3.5倍”的悲傷現實,再一次刺痛了關心教育事業發展的人們。此前,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的待遇普遍偏低現象飽受詬病,眾議洶湧中,由國務院審議並通過的《關於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的指導意見》從2009年初開始正式施行。然而,一年多的實踐卻驗證了“淮橘成枳”。為什麼那些教育管理者、學校校長,就敢於毫不猶豫地先切下大塊蛋糕放在自己的籃子裏?
這些年來,輿論反教育行政化的呼聲一直很高。那麼,如何改變教育行政化的傾向?具體到此番績效工資分配,我注意到,作為政策受惠的主體,在分配方案的形成過程中,一線教師並不能發表意見、表達願望、提出方案。他們的聲音是缺失的,他們的意見是被代表了的。掌握了具體支配權的學校領導、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沿襲了一貫的做法,完全罔顧程序正義,忽略教師的存在,其結果只能是明顯向行政管理人員傾斜。
也就是説,教育管理的行政化傾向由來已久,並不是自今日始,多年以來,已經形成了一套駕輕就熟的程序和路徑。在這套程序和路徑中,教師的存在是茫然的,其利益是要服從於管理者的利益的。教育的主體教師並沒有能真正參與教學管理,他們只是教學活動中馴服的工具而已。舉凡考核體系、評價體系、分配體系等都是如此。
我以為,就當下情形看,最緊要的也是祛除教育行政化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要改變學校領導在教學管理中的權重,增加一線教師的意見參與。在制度設計中,只要教師有了發言權、能夠真正代表自己,則學校領導、教育主管部門肆意弄權的行為才會真正有所收斂,教師也才有可能成為一支與教育行政化傾向抗衡、博弈的力量。而且,教師廣泛參與教學管理,自然會形成對教育管理者的一種監督,也會在某種程度上降低監督管理的成本,避免監督管理上的嚴重行政化傾向。
前不久,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培根院士曾表示,現在的教育開放性不夠,教育的行政化現象比以前更嚴峻。何謂“開放性不夠”?我理解,除了對社會開放性不夠以外,更主要的是內部開放性不夠,對學生、對教師開放性不夠,教師、學生這些學校教育天然的主體成了被管理的對象,此種情形之下,出現“教得再好,不如當個領導”,也是必然的事情。
責編:趙春曉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