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復興評論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黃金壓歲”是春節價值觀的“杯具”

 

CCTV.com  2010年02月21日 13:11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紅網  

 

  “買黃金給孩子當壓歲錢,既保值增值又讓孩子養成不亂花錢的習慣,培養他們的理財觀。”大年初一,在江蘇中金太平南路專賣店,一位年逾七旬的南京老太太帶著一大家子人,掏出30.3萬元現金為孫輩們買了1公斤的黃金壓歲錢,營業員僅現場為其編串壓歲錢的紅繩就花了1個多小時。(《揚子晚報》2月17日)

  讀罷這則新聞,我立即想到了另一新聞:據“中廣新聞網”2月17日報道,奧地利一名滑雪客日前被困在登山吊車上,六個小時都沒有被發現;這期間他靠燃燒圍巾和身上的鈔票取暖,結果燒鈔票的火光吸引到一名工作人員注意,他終於脫險。我在為這位奧地利男子危機時刻大膽燒鈔票的舉動讚賞之外,禁不住想:要是這是個中國人,身上帶著奶奶的黃金壓歲錢,而不是現炒,那該怎麼辦?

  把兩則原本風馬牛不相及的新聞扯到一起,雖然有點牽強,但我想要説的是:在新春佳節這一有著特殊意義的日子,奶奶不惜重金買下黃金為孫輩們壓歲,看起來風光、大方,甚至好象還有幾分創意,實則是春節價值觀的“杯具”。

  傳説中,在正月初一這一天,會出現一個叫“歲”和“祟”的鬼怪,為了辟邪或是趕走這個鬼怪,家長們習慣於在孩子的枕頭底下壓上一點錢。久而久之,社會上形成了這樣一種習俗。顯然,壓歲錢壓的其實並不是錢,而是長輩的祝福和心願——為晚輩驅邪保平安,希望晚輩平平安安、快快樂樂度過新的一年。

  壓歲錢發展到今天,已不再止于“為晚輩驅邪保平安”,它更多的以“新年禮物”的方式出現,演變為一種春節價值觀和子女教育方式的標尺。我記得小的時候,做教師的父親每年給我的“壓歲錢”都不一樣——有年是一套書,有年是一個懷錶,有年是一支金筆……父親説:“新年送你什麼,就希望你新年擁有什麼。但這僅僅是我的希望,最終擁有什麼,要靠你自己去努力。”在父親“壓歲錢”的激勵下,我學習始終不敢懈怠,並以為優異的成績初中畢業考上了省城中專。後來,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也開始給他們“壓歲錢”了。因為經濟的富裕,妻子開始用厚厚的紅包給孩子,父親知道後很是生氣,説:“壓歲錢,壓的不是錢,是心。給紅包是最簡單最懶惰的方式。”今年春節,我給孩子的“壓歲錢”就是帶他們到湖南旅遊——參觀岳麓書院和毛主席故居、雷鋒故居等地。

  在我看來,春節作為中華民族最傳統、最盛大的節日,它不僅是一年之首,萬象之新,更意味著希望、未來和心願。在這樣的節日裏,我們倡導的不僅是新年,更應該是“心年”——讓我們每個人的內心,獲得時光的洗禮,讓親情之心、友情之心、事業之心……等一切健康的心靈獲得回歸和成長。“壓歲錢”作為新年價值觀的最好表現形式,應該從“心”的角度,去堅持,去創新,去宏揚。

  但遺憾的是,經過30年市場經濟的洗禮,金錢已經成了當下國人衡量一切的價值標尺。在許多長輩眼裏,給孩子壓歲錢的多少,不但體現著自己能力的大少,也關係著孩子未來賺錢能力的大少。錢,成了春節唯一的“顯學”。似乎誰給孩子的壓歲錢越多,誰就最愛孩子。而拿了錢的孩子又是怎樣的表現?據報載,一群小學二年級的學生,紛紛用壓歲錢做紅包給“班長”拜年,期待新學期“多多關照”。社會腐敗的濁水就這樣輕而易舉地淹沒了孩子純凈的童心!

  而今,南京老太太用30萬元的黃金為晚輩“壓歲”更是將這種拜金主義的新年風氣推向了高潮。一擲30萬,老太太讓我們看到了她的富有,也見證了她的貧窮——除了錢,還能給晚輩什麼?老太太的“黃金錢”,似乎還在告訴晚輩:你們有錢,但不要隨便花錢,要讓錢生更多的錢——這或許就是老太太所謂的“理財觀”。但老太太顯然忘了,再多的錢其實都是身外之物,如果錢不轉化為“心”的工具,那就是一堆廢物。危難之時,奧地利滑雪客身上的炒票就只是點燃火苗的紙,而黃金也許就連紙都不如了!

  美國富豪、慈善家卡耐基説:“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而只能在巨金中迎接新年,何嘗不是一具“杯具”?

 

責編:任釗奇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