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復興評論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吳祚來:春節文化成“東風西漸”先行者

 

CCTV.com  2010年02月17日 09:57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廣州日報  

    春節開始融入世界各國文化之中,由國家主導的或民間自發組織的春節正在走向世界,通過這樣的文化資源,使其“東風西漸”。

    與春節相關的新聞佈滿媒體,中國美術館正在展覽琳瑯滿目的年畫,北京市也在城區不同的公園安排了春節文化活動。春節也開始融入世界各國文化之中,由國家主導的或民間自發組織的春節正在走向世界,尼羅河邊、南北美大地、北歐古城都在上演中國年大戲,一些國家甚至將春節納入自己的節日體系,予以慶祝。我認識的網友雨佳旅居加拿大,1月30日晚,她所在的聖約翰華人協會舉辦了自己的春晚,他們湊熱鬧購置衣物道具,春晚辦得歡天喜地、熱烈隆重。

    我身邊的朋友同事也被某種無形的力量牽引著,與數以億計的返鄉人流一起,離開城市,回到家鄉過大年。馮驥才先生近日撰文,希望國家將春節申報世界文化遺産,而王蒙先生則在《人民日報》上撰文,“特別希望,春節能變成全國老百姓暢言自己心願的節日,不論是在媒體上,還是文藝當中,充分表達大家的心願,讓百姓感到溫暖。”

    春節在傳統農耕社會裏,更多的是民間社會的一種精神與文化生活的需要,人們表達對過去一年的豐收喜悅,祈求新的一年五穀豐登,現在則成為國家、政府、商業經濟、文化産業等的全方位需要。春節不僅是百姓生活的重大節日,也成為炙手可熱的文化資源。通過這樣的文化資源,向世界各國展示中國人的文化生活,並使其“東風西漸”,增加其他民族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與友善感。每年在中南海舉辦春節觀戲活動,既是豐富自己的年節文化生活,亦是體現官方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與欣賞。各地政府也動用財力,在城市景點或廣場布點春節演出或展覽,以烘托節日氣氛,為市民過春節助興。

    儘管如此製造節日景觀與氣氛,人們還是感到春節不像從前了,過去那種每到春節來臨都油然而生的期盼似乎不存在了,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年節的味道都在變淡,為什麼呢?

    可以説,農耕文明的春節和工業化、現代化後的春節確實有了很大不同。別的不講,在物質生活匱乏的年代,人們把過年當成改善一下生活的最佳時機,大人小孩都盼著過年能吃上一頓餃子、吃上一餐豐盛美味,而現在,許多家庭幾乎每天都可以像以前過年一樣生活,改革開放令中國人的生活從溫飽到小康,過年是為改善生活的時代不復存在。

    當然,從另一方面説,過去的春節有期盼,有參與,現在的春節則是一個結果,一切商品似乎都可以從商店購買,人們更多的似乎在旁觀春節,春節被“機械化”,而沒有了往日親自動手、自助春節那份歡樂與激動。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春節的形式與內涵也在逐漸發生變化,動態的春節日漸變成靜態的,參與性與過程性變成旁觀與結果,多元的年節文化因春晚變得趨同,民間自發組織的娛樂活動變少了。

    春晚是一個標誌性事件,它是一種文化奉獻,也是一種文化意願。同時,由於人們整晚對著電視,多元化的大年夜、村莊家庭的體驗與交流也被削弱了,央視預設的笑話小品成為全中國甚至全世界華人的話語主題和興奮焦點。

    在城市化進程中,春節應在百花齊放中形成新民間文化,否則,將減弱民間社會的原創精神。年節文化還有釋放一年積蓄的壓力與情緒的特殊功能,人們通過狂歡與集體歌舞來獲得豐富的體驗。我在“其中”,與我在“旁觀”,其文化與生活意義差距極大。所以,春節文化要變靜態為動態。

(吳祚來,文化學者)

責編:趙春曉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