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大部制改革後,深圳市行政機關公務員分類管理改革邁進了“快車道”。2月4日,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詳細公佈了深圳市公務員分類管理制度改革內容,69%的公務員將被劃入行政執法類和專業技術類中,通過職位分類和聘任制的實施,部分公務員“官帽”將被摘掉,“鐵飯碗”變成“瓷飯碗”。(2月4日《廣州日報》)
深圳的公務員制度改革,是摘“官帽”,但不是“帽子戲法”;是“換飯碗”,並不是“砸飯碗”;是聘任制的擴大,而非“一刀切”。實行公務員聘任制,深圳早在2007年就開了先河;職位分類,深圳再開先例。值得期待。深圳的改革試點,可以為全國的公務員制度改革“探路”,成敗得失都是一筆“財富”,成功經驗可以推廣,失敗教訓可以吸取。尤其是在“大部制”改革的背景下,公眾一直關注的公務員制度改革理應“大步走”。
深圳的公務員制度改革的積極意義很明顯,主要表現在:把“鐵飯碗”變成“瓷飯碗”,能從制度上解決“官本位”問題;改變了公務員改革的“打砸鐵飯碗”理念,用“瓷飯碗”取代更具現實性、可行性,讓改革減少阻力,能夠順利推進;聘任制的“鯰魚效應”,攪動一池“平靜水”,競爭出活力,競爭出智慧,競爭出人才,巧妙地將“優勝劣汰”、“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等機制注入。
一直以來,公務員除了端著“鐵飯碗”,喝著“黃金粥”之外,一個重要的工作動力便是對“升職”的預期,也就是“官本位”思想。深圳的公務員制度改革,從公務員身份與地位上拉開“官距”。“不管職級高低,行政執法類和專業技術類的主要職責都是執行、服務,不具備‘官’的權力,也無需承擔‘官’的責任,其待遇提升不取決於能否做官,而取決於自身履職履責能力、工作業績和經驗積累。”這樣的制度設計,“官念”淡了,是否會影響到“工作積極性、創造性”也很難説。
誠然,聘任制的“瓷飯碗”需要公務員更用心、更用力才能捧好;分類後,對行政執法類公務員的執法水平、應急處理和勤政廉政等方面的要求將進一步提高。但是,要增強制度的預見性,防止可能帶來的“制度性弊端”。制度“差之毫釐”,公平“謬以千里”。制度改革考慮越週密越細緻,越能降低風險興利除弊。
公務員“瓷飯碗”,防止制度“碰瓷”。這裡,我引用常見報端的“碰瓷”一詞。“碰瓷”的原意是古玩業的一句行話,意指個別不法之徒在攤位上擺賣古董時,常常別有用心地把易碎裂的瓷器往路中央擺放,專等路人不小心碰壞,他們便可以借機訛詐。“鐵飯碗”向“瓷飯碗”過渡,會否讓一部分公務員感覺自己就是那只“易碎裂的瓷器”?畢竟不是所有的公務員都“換飯碗”,是否“揀軟柿子捏”?其程序的公平公正公開是“必需的”。換成“瓷飯碗”會否“破罐子破摔”?畢竟“官念”的轉變需要時間,尤其需要更完善的制度來推進。制度唯有在改革的過程中不斷完善,才能保證不會碰撞到“瓷飯碗”。
責編:任釗奇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