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復興評論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拆遷變法 請地方出來説話

 

CCTV.com  2010年01月27日 13:14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京報  

  國務院法制辦主任曹康泰日前接受《新京報》採訪時表示,目前法制辦正在就徵收條例草案徵求地方意見,並還將請被拆遷人表達意見,草案修改完善後,將會儘快公開徵求公眾意見。

  針對徵收條例制訂中遇到的困難,曹康泰將之概括為三個主要問題,而首當其衝的就是“如何界定公共利益”的問題。曹康泰透露,徵收條例將會採取列舉的方式界定公共利益,且傾向於採取對公共利益進行範圍較“窄”的界定,不過這遭遇了地方的不同意見,地方希望能夠將之界定得“寬”一點。

  一部牽涉到中央與地方、政府與開發商、政府與公民等多方利益關係的法,自然需要通過立法博弈來實現利益妥協。但自“五學者建言”以來,于公共媒體上我們所看到的,是對“拆遷條例”的一致聲討。法乃社會公器,體現的是多數民意。民意在輿論表達中聚沙成塔,拆遷“拆遷條例”的共識清晰可辨。從曹康泰主任的表態中,我們同樣看到,國務院法制辦的諸多意見均與多數民意契合。

  但,新法緣何就“千呼萬喚出不來”?

  從“公共利益”之辯中,曹康泰主任為我們點出了原因:“遭遇了地方的不同意見”。民眾和中央都希望限制公共利益的範圍,但“地方希望能夠將之界定得寬一點。”這是目前我們唯一聽到的針鋒相對的博弈。遺憾的是,“地方”仍然模糊難辨。這裡的“地方”,究竟是哪個“地方”,它能否像五學者那樣公開自己的姓名、身份跟單位?如果只是少數“地方”的少數不同意見,又怎能構成拆遷“拆遷條例”的強大阻力?

  毫無疑問,期盼徵收新規早日實施的民意也來自“地方”。當“地方”表達出不同意見,實則表明在這個“地方”,“地方政府”與“地方民眾”在徵收與拆遷問題上已産生了根本分歧。而解決這一分歧的辦法,就是要讓這個“地方政府”尊重“地方民眾”的多數意見。政府的所有權力來源於民眾的讓渡,“地方政府”沒有任何理由站在地方民眾的對立面。如果有,讓它站出來説話。

  立法博弈需要公開、公平地進行。徵收條例的制定同樣如是。徵收條例草案在徵求意見時,也不應人為製造先後次序,而應面向社會公開,讓地方政府、開發商、被徵收人及相關利益群體都能同時看到草案,並及時提出自己的立法訴求。

  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立法遊説”正當化的時代。對於地方政府來説,如果認為自己的意見有利於“公共利益”及多數民眾福祉,也應該主動現身向公眾表達,向立法建言。沒有公開解釋,不願公開説明,只能引起多數公眾的懷疑。早在《物權法》尚未通過之時,“拆遷條例”的修改程序其實已經啟動。據稱相關草案還曾提交討論,但受阻於今天仍不為大眾所知的“地方利益”。正是因為沒有民眾的參與,沒有“地方利益”的公開表達,才有了“拆遷條例”這個早該“拆遷”的“違法釘子戶”。

  立法是妥協的藝術。一部體現基本公義的良法,必然是公開、平等博弈而後妥協的結果。若有地方對拆遷變法説“不”,請站出來説話。

  

責編:任釗奇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