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2009年12月13日報道,媒體人評出“拆”字為2009年最顯現、最有意味的一個漢字。隨著拆遷速度的加快,由拆遷所引發的矛盾此起彼伏,成為和諧社會的最大隱患。2009年有關拆遷引發的新聞事件層出不窮,11月13日,成都市金牛區居民唐福珍面對強拆,點火自焚。10月27日,中央電視臺、《南方都市報》等多家媒體報道,深圳市崗夏城中村改造拆遷一次成就了近10個億萬富翁及20來個億萬家族,大衝村改造將會造就近20個億萬富翁。更具戲劇性意味的是,最近一直熱播的以房地産、反貪及二奶為主題的電視劇《蝸居》,以江州市石庫門拆遷引發血案為導火索遷出官商勾結大案。抵制拆遷而自焚者是否受拆遷暴富者的引誘?電視編劇是否受現實生活中拆遷事件的啟發?這三起接連發生的跟拆遷有關的事件是否存在必然聯絡不得而知,但拆遷事件確實引發了全社會的關注與聲討。12月7日,北京大學法學院五位學者建言全國人大常委會,建議廢止或者修改已經實行8年之久的《拆遷條例》,人大迅速作出回應。
無論是新特區成都、改革開發的最前沿深圳,還是世界最大的都市上海(江州),政府為啥要興師動眾地大規模拆遷、甚至不惜背上暴力拆遷的黑鍋動用武力、警力拆遷?開發商為啥要不惜血本熱衷於拆遷?原駐地居民為啥要固守老巢、固守破舊,以柔弱的身軀、甚至不惜以犧牲生命對抗拆遷?除了制度缺失、法律盲區外,拆遷的經濟學根源更需要挖掘,因為拆遷背後是巨大的利益驅動。
城市高速發展,土地需求激增,地價飛漲,房價暴漲,而由於新增土地指標嚴格受限,所以各地政府步調一致地把魔爪伸向了相對弱勢的原駐地居民,通常所説的“三改(城村中改造、舊城改造、棚戶區改造)”被美其名曰城市更新。因為更新後最終規劃的藍圖誘人,蛋糕巨大,政府、開發商及原駐地居民都可以在拆遷中分得相應的利益,所有的暴力、衝突只是為了捍衛自己一方的利益而付出的必然代價。政府在拆遷中的利益主要表現在,因為舊改拆遷是灰色地帶,難啃的骨頭,開發商的香餑餑,所以官員受賄、各級政府建立小金庫就不足為怪,當然政績更是顯而易見的;開發商熱衷於舊改拆遷的主要原因是,舊改多為一級開發打包模式,大部分地區都是掛牌后土地收益完全返還用於拆遷,與凈地拿地相比,成本大大降低。
最近一段時間的地價與房價的暴漲,再次引發全國性的拆遷熱潮。除了修法、立法,必須從經濟學角度深挖根源,切斷利益原動力,遏制地價、遏制房價,遏制拆遷與反拆遷的衝動。
責編:任釗奇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