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復興評論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楊益:從房奴到孩奴,我們的幸福總是“被”奴役

 

CCTV.com  2010年01月18日 11:05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紅網  

  日前,媒體報道,“孩奴”現象困擾“80後”群體,超過八成以上的年輕家長們感到撫養孩子的經濟壓力太大,已婚人群中不孕不育的比例持續上升。如今白領中産們眾“奴”加身,負擔重、壓力大,一個“奴”字足以讓白領中産們疲於奔命。目前,“再分配”調節卻明顯乏力。(《廣州日報》1月17日)

  從“房奴”到“車奴”,再到“孩奴”,在一個開放而又現代的社會,“奴”群得格外刺眼。追求更舒適的居住環境、更便捷的交通方式,為孩子更好的發展提供一切可能物質條件,這本是社會發展的良好初衷和必然趨勢,然而最終普遍陷入被物質所“奴”役的怪圈,現代化中的這種兩極景觀值得全社會反思:社會究竟被什麼所奴役著?

  表面看起來,以白領中産階層為代表的社會各階層都在奔命于房産、汽車、子女培養等物質條件,物質的充沛往往也是建立在造成脫離于社會富裕程度之外的虛假繁榮之上,人們以為,正是目前這種對社會財富的預支和透支造成了當下的困境,其中尤以銀行借貸和分期付款的“房奴”為代表。

  而筆者以為,我們在關注造成大批“奴”族的經濟因素時,也不應忽視一個“幸福感”的問題。近些年,無數人曾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的幸福指數提升幅度和我們的經濟增長速度不同步?筆者的回答是,是因為,在商品愈加發達的今日,經濟的增長和現代化往往是“為經濟而經濟”,而不是為提高社會幸福指數而發展經濟,那麼,人成為寫字樓、工廠、汽車的附屬品也就不足為怪了。

  物質充沛是我們的發展目標,但在發展中人的主體地位不能錯位。“奴”族的興起表明,我們的現代化缺乏對“人是現代化的本質”的認識和落實,主次顛倒,房産、汽車成為人的主人,中低産階層反而成為“奴”族,這是一種畸形發展,是一個正常社會不應存在的景觀。

  有人曾對中國現代化成果作如下概括:經濟成長上,輕舟已過萬重山;幸福指數上,雄關漫道真如鐵。這種觀點雖有失公允,但未必不能對當下“奴”族産生的原因闡釋一二。筆者以為,以幸福指數匱乏和人被“奴”役為代價為代價的經濟增長,就像注了水的豬肉一樣讓人無法放心。

  被“奴”役的幸福感是種社會病。要根除這種社會病,必須改變當下社會這種“為經濟而經濟、為財富而財富”的發展觀念,以人為本,將提升人的幸福指數作為經濟發展乃至整個社會發展的切實目標。

責編:趙春曉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