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復興評論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陳才:樓市一團亂麻,不止開發商是倒爺

 

CCTV.com  2010年01月14日 13:44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青年報  

  樓市一團亂麻,有人真糊塗,有人裝糊塗。最近接受央視《經濟半小時》採訪時,地産商人潘石屹説:“中國有一批房地産開發商從來不蓋房子,就是倒土地。”而這些公司大概佔總數的1/3。潘石屹舉了個例子:幾年前,兩家開發商在同一地段各拿了一塊地,一家開發商建房子銷售出去,沒賺多少錢;另一家囤著地,最後把土地轉讓,比前一家多賺許多倍。潘稱其為“怪現象”。但有人考證,潘石屹的第一桶金就是當年在海南倒地賺來的。

  市場經濟搞了這麼多年,倒買倒賣、囤積居奇乃至投機倒把都早已經不是罪,它們在某種程度上本身就是市場經濟中再正常不過的現象。在市場體制完善的國家,人們不會對此大驚小怪;否則只能説明此一市場還不夠完善。所以,囤地、倒地本身就跟囤蔥、倒蒜一樣正常,它至少説明,中國的房地産市場在某些局部還是市場化運作的。但開發商不安心開發房子去倒地,就好比賣麵包的不做麵包了去倒騰麵粉。

  這雖有些不合情理,卻也好解釋:因為倒騰麵粉比賣麵包更賺錢——只要最後賣出來的麵包別太貴,大家也沒什麼好説的。問題在於,現在的“麵粉”不僅貴而且貴得有些離譜:今年以來,土地市場的風頭有點蓋過房産市場,地王比樓王更吸引眼球,部分城市的地價漲幅遠超房價。

  在今天的中國,仍然沒有一個可以自由交易的土地市場,最大的供地者實際上只有地方政府,開發商並不能確定其每年都能獲得土地。而政府每年向市場究竟供應多少土地,也是高度不確定的。一些開發商為了企業發展的長遠考慮,不得不大量囤地。當囤地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且全都只賺不賠時,倒地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一樁熱門生意。

  囤地、倒地並沒有原罪,所以我並不認為相關法規——對超過出讓合同約定的動工開發日期滿一年而尚未開發的,徵收土地閒置費;滿兩年未動工開發的,將無償收回土地使用權——完全合理,就像人們從不覺得,應該對存而不用的麵粉徵收閒置費乃至沒收一樣。可就算如此,這些法規也從來未被認真執行過。

  很多人記得解放初陳毅在上海打擊囤積居奇的故事。當時,一些商人囤積紗布等緊缺物資,使價格飛漲,市民很恐慌。陳毅市長不露聲色,命令上海所有國營花紗佈公司源源不斷地拋售紗布,逐日降低牌價,投機者一看國營公司貨源充足,價格一路走低,急忙開始拋售手中囤積的紗布。結果,上海的紗布價格一天之內降了一半。

  有人説,對今天開發商囤地、倒地,相關部門怎麼就不用這一招呢?不是秘密的秘密是,很多地方政府實際上在&&囤地、倒地:在今年4月《土地管理法》修改的專家論證會上,有專家毫不客氣地指出,政府土地儲備中心已成為地方政府的倒地工具,政府收儲土地時只出很低的價格,轉手時就獲取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利益。

  把地價打壓下去,開發商賺不到錢大不了幹回本行,但作為房地産市場的最大贏家,地方政府會甘願放棄這種暴利嗎?最終,不管是協議出讓還是“招拍挂”,真正能左右土地市場、決定土地價格的只有地方政府。開發商成倒爺,責任只能在政府。

責編:趙春曉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