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復興評論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楊國棟:發達國家不能總“紙上減排”

 

CCTV.com  2009年12月18日 14:27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央視網  

進入專題>>>>>

     12月7日至18 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15 次會議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行。有超過85 個國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腦、192 個國家的環境部長和其他官員參加會議,商討《京都議定書》一期承諾到期後的後續方案,就未來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行動簽署新的協議。但這一被世人寄予厚望的會議,從一開始就陷入了無休止的爭吵之中。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規定,發達國家有義務向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但公約生效十多年來,發達國家的這一承諾一直只是停留在紙面上。美國作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最多的國家,人均碳排放量超過20噸,僅其發電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佔到了全球發電廠排放總量的25%。但這個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卻至今拒絕簽署旨在限制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抑制全球變暖的《京都議定書》。雖然美國政府在碳排放問題上始終唱著高調,並聲稱美國要在碳排放問題上發揮領導作用,但其所作所為卻一直在破壞全球的減排努力。美國在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承諾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17%,這一目標僅相當於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4%,與發展中國家對美國的要求相距甚遠。

    在不願就控制碳排放問題作更多讓步的同時,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卻在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主張讓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加大減排力度並接受國際監督,甚至將此作為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支持的條件,這不僅體現了美國在國際政治經濟事務中一貫的霸道作風,也嚴重違背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巴厘路線圖”的規定。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巴厘路線圖”,發達國家要率先實現總量減排,而發展中國家的減排措施取決於發達國家對其提供資金和技術轉讓承諾的有效履行,且發展中國家利用本國資源採取的自主行動無需接受國際監督。

    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原本無須作出任何減排承諾。但從全球控制溫室氣體的大局出發,中國政府還是在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上承諾,到2020年將碳排放強度減少40%至45%。儘管國內有不少專家批評這一減排力度過大,有可能影響中國經濟發展,但中國仍然向國際社會作出了這一承諾。此舉不僅為控制全球變暖作為巨大貢獻,同時也在國際社會中樹立了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國際形象。

    當前困擾世人的全球氣候變暖問題,主要是人類在近一個世紀以來大量使用礦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造成的,實現工業化較早、歷史排放較多的發達國家應該為此承擔主要責任。讓尚未實現工業化目標,經濟與社會發展程度較低的發展中國家承擔減排義務的做法,無疑是讓本已十分貧困的發展中國家人民為發達國家去還歷史欠債。在減排問題上,發達國家有義務也有責任對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援助。

    如果哥本哈根氣候大會最終失敗,全世界的人都將承受其後果。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應該避免互相指責,努力求同存異,共同拯救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而發達國家應拿出更大的誠意,而不總是停留于説空話的“紙上減排”。

大家一起簽名留言聲援我們尊敬的溫總理吧>>>>>

 

  相關鏈結:

責編:王華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