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復興評論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李妍:“幹得多掙得少”應用政府公共責任來破題

 

CCTV.com  2009年12月04日 09:48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大河網  

  去年,耶魯大學陳志武教授一本《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引發社會各界一陣激辯。勤勞者不富有,這很容易讓人想起舊時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披星戴月耕作卻依然清貧的日子。而現在,“幹得多掙得少”卻也似乎正成為人們收入狀況的普遍圖景——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在總體穩步增長的同時,不同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卻在拉大。特別是由於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過低,“幹得多,掙得少”,制約著百姓消費能力和生活質量的提高。(12月3日《人民日報》)

  “幹得多掙得少”,若用曾流傳於人們之間聊以自嘲的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吃得比豬差,幹得比驢多,拿得比貧農還少”。所謂話糙理不糙,一邊是人們懷揣著勤勞致富的夢想,起早貪黑打工幹活最終只是“幹得多掙得少”,另一邊卻是國有壟斷企業員工及高管,每天一杯清茶兩張報,公款吃喝洗腳泡澡,8%的人優哉遊哉地拿著佔全國職工收入65%的錢。這的確很難不讓人生出一種相對剝奪感,倘用基尼系數來佐證,壟斷、稅賦、政府公共責任,恐怕一個也跑不了。

  在社會財富的初次分配中,行業與行業之間,壟斷企業與普通民企之間,企業內部的普通員工與高管之間,員工收入與企業利潤之間,其收入分配本身就存在巨大的差異,這從根子上造成了大多普通民眾“幹得多掙得少”的現狀,也直接導致了人們收入差距的持續拉大。

  而在社會財富的二次分配中,稅收杠桿又未能真正起到調節貧富差距的作用,諸如企業主之類的高收入者時常處於稅收的盲點,本已十分脆弱的中産階層,卻又恰恰淪為了稅收大棒四處“擊打”的對象,而處於社會底層的人群,又因為缺乏財政稅收轉化而成的社會保障來兜底,最終整個社會就十分滑稽地形成了“洋蔥頭”形的結構——中部不是很突出,下面又有一個平的底部,這是許多被最低生活保障拉到同一平均線上的人群。

  一個健康的社會,理應有厚實的中産階層、較少的底層人群,呈現出“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結構,這也是最穩定的社會結構。但在今日,除了那些在收入分配中淪陷於底層的人們,還有那許多的白領中産階層也正在受到生活成本的隱性剝奪,他們為飆升的房價、缺失的醫療、不公的教育埋單,從根本上缺乏制度的兜底保障,成為不受注目的“夾心層”,並時刻可能滑入社會底層。而這本身又加劇了“洋蔥頭”社會結構繼續沉底的危險。

  往常,中國普通民眾的消費水平始終提不上去,很多人將之歸結為“中國人有很強的儲蓄傾向”,後來通過調查,發現是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跑不過CPI乃至GDP的增長速度,是社會財富的分配和生活成本,消解了人們消費的慾望。

  儘管在民眾一再呼籲的《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的意見》中,政府也試圖通過結構調整改變當下收入分配不均的現狀,但其中利益盤根錯節,博弈複雜,最根本的是缺乏普通民眾的聲音,這恐怕也使得該意見出臺狀況不容樂觀。其實,拋卻初次分配的收入差距問題,倘若政府能在社會財富的二次分配中,力踐“藏富於國,不如藏富於民”,在諸如稅收、醫療、住房、教育方面,能夠讓渡自己的利益,用財政為民眾保障兜底,這恐怕才能從另一個維度改善收入差距日漸拉大的現狀。

責編:趙春曉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