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復興評論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畢詩成:“多勞少得”困局亟待逆轉

 

CCTV.com  2009年12月04日 09:42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千龍網  

  人民日報記者多地調查發現,中國城鄉居民不同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不斷拉大,特別是由於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過低,“幹得多,掙得少”,制約著百姓消費能力和生活質量的提高。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真正讓人們“勞有所得”、“幹有所值”,是一件鼓腰包、順民心的要緊事。(12月3日《人民日報》)

  這樣一則本無新意、幾近常識的消息,居然成為多家網站的“頭條”,不能不説是一種民心指向。收入分配關係到每個人的錢包,幹多少掙多少也涉及每一個勞動者的情緒。但新一輪的收入分配改革,卻仍在雲裏霧裏走走停停。與此同時,收入差距也在迅速加大。有統計數據稱,從1988年至2007年,收入最高的10%人群和收入最低的10%人群之間,收入差距從7.3倍上升到23倍。而這種懸殊的勢頭非但沒有被戴上籠頭,反倒很可能如脫韁野馬般繼續狂奔。普通勞動者“幹得多掙得少”,或許只是這個衝突中最容易撩撥人心的節點。

  看似簡單的問題,要糾正過來卻困難重重,面對的“阻力”隨手便可羅列數條:在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下,中小企業生存環境惡化,鼓勵初次分配中提高勞動報酬有難度——“新勞動法”在去年的遭遇就是最好例證;整個社會在糾正“腦體倒挂”後陷入極端,資本所得偏多、勞動所得偏少,甚至出現歧視體力勞動的跡象;地方政府在GDP動力下奉行“低工資”戰略,美其名曰“比較優勢”,在分配改革中缺少主動性、積極性,對調節收入分配的手段不足;收入分配改革雖被重新提上日程,但很多地區只是從擴大內需角度考慮問題的,在“復蘇好轉”輿論之下,很可能重生懈怠;鼓勵自主創業、發展個體經營等都是增收手段,但目前的現實是,自主創業的環境並不好,個體經營甚至出現了萎縮;包括社會保障制度在內的現行收入分配製度,很多是由各主管部門分別按不同群體設計的,對各群體在收入分配之間的關係顧及不足,收入分配政出多門管理體制混亂……

  種種困境,想起來就讓人頭大,但這還只是城鎮職工收入這一塊,基本沒太觸及農民、農村、農業的收入結構問題。實際上,僅靠範圍有限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作用有限的農産品價格補貼制度,想縮小甚至制止城鄉收入差距加大的現實,顯然遠遠不夠。要讓農民避免被市場經濟所拋棄,能以市場的手段打破城鄉土地二元制的藩籬,必然要深化土地流轉等深入的改革。

  何以解憂?唯有改革。“幹得多,掙得少”是一個很具體的表象,背後卻有著深刻的社會根源。只有在勞動制度改革、稅收改革、城鄉改革、社會保障體制改革等方面齊頭推進,才可能期待改變土壤,撬動現實。

  誠然,進入“深水區”的改革,不可能只以一個美好藍圖就改變一切,但至少應該強調“動”起來——從具體有效、能夠先實施的措施開始,讓老百姓看到希望之光,並以更大的熱情呼喚和呵護改革。應該承認,包括國資部門規範央企負責人薪酬管理、績效工資全面啟動等,收入分配調節在一些微觀領域似乎已經開始起步。但就輿論期待而言,調節收入分配改革最基本的,還是在於怎樣增加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所以,更要讓改革敢於直接面對“矛盾最尖銳群體”,比如面對“幹得多,掙得少”,應加倍努力拿出措施。

  調節收入分配,不但涉及經濟發展,更涉及社會基本的公平公正。中國非常需要一個有效的收入分配調節方案,來平息關於分配不公的民聲並切實促進國內消費,推動經濟持續發展。本週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即將召開,期待能對收入分配改革的各界呼聲有所回應,並作出有針對性的具體部署。

責編:趙春曉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