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復興評論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劉敏:砷超標事件需要徹底的真相

 

CCTV.com  2009年12月03日 10:23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長江日報  

  11月27日,海口市工商局將涉嫌總砷含量超標的3種抽檢産品備份送往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綜合檢測中心復檢,12月1日復檢結果顯示,農夫山泉和統一企業的3種抽檢産品全部合格。

  僅僅一週左右時間,一起事關公共食品安全、震動中國飲料行業的事件,便發生了顛覆性的轉折。復檢合格的結果,並沒有讓事件變得簡單明晰,反而愈發撲朔迷離。

  初檢超標的機構是海南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檢驗檢測技術中心,復檢合格的機構是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所綜合檢測中心,兩家機構都具有國家資質認定,技術能力也應值得人們信賴,而且檢測的都是同樣的産品樣本。按照常理判斷,同一種飲料産品樣本,假如基於同樣的標準,不太可能出現巨大反差。

  除非要麼是總有一次檢測出現了污染、操作失誤、機械故障等影響結果的突發因素,要麼就是初檢飲料中存在某種造成砷超標的化學物質,隔若干時日,這種物質就不再起作用,就像我們在一些偵探片中看到的那樣。因此,産品抽檢的所有工作程序和相關記錄,應該公之於眾,接受公眾和專業人士的檢驗,讓結果的反差得到一種技術上的合理解釋。

  拋開檢測技術上的問題,這起事件仍有不少謎團有待解開。根據國家對流通環節食品安全監管的規定,工商部門應在收到檢驗結果的5個工作日內,將結果通知被檢驗人,被檢驗者有異議時,可以申請復檢。但從公開報道看,海口市工商局並沒有遵循這一規定。另外,根據食品安全風險警示信息發佈的規定,此類信息發佈的職權在國家衛生部以及省級衛生部門,海口市工商局單方面發佈信息,也不符合相關法規規定。

  食品安全關係到公共利益,這類規定和法規的存在,一方面是確保食品安全管理的嚴肅性,另一方面也是通過程序建立秩序,從而規範權力運行,確定權力邊界。海口市工商局在不符合相關程序的情況下,向媒體發佈信息並要求産品撤櫃,這可以被解釋為急公眾之所急,維護公共利益之心可鑒。但規則和程序上的不規範卻留下令人猜測和質疑的空間。事實上,地方保護主義、惡性競爭等猜測與事件一直相伴而行。

  止息猜測,還原真相的最好辦法就是公開透明。同樣的抽檢産品為什麼前後有如此差異?這一週內發生了什麼?海口有關部門為什麼有那麼多明顯的“失誤”?我們希望,第一,海口有關部門做到信息公開,對那麼多謎團作出正面回應。第二,啟動調查程序,像最近的打賭球一樣予以徹底的調查,包括行政部門調查以及媒體的調查。

  自問題奶粉、問題水餃等食品安全事件之後,中國食品工業形象一直處於國際國內輿論的風口浪尖,個中敏感性各方均有清楚認識。但敏感不是讓問題消遁或者不了了之的理由。

  前後不一致的檢測結果,必有一方存在問題。目前問題存在兩種可能性。一種是前次檢測不準確,後次檢測準確。那麼海口方面的檢測為什麼會出錯,是技術失誤或是另有內幕?如果是技術失誤則需要檢視我國食品安全檢驗檢測的水平;如果是另有內幕,則有必要反思企業的生存環境和權力的運行邊界。

  另有一種可能是前次檢測準確,後次不準確。循此推斷,人們自會追問,是企業生産確有問題還是有人投毒,相關方面為什麼要進行掩蓋。

  我們無法在此判斷企業與行政部門誰是誰非,但公眾健康和企業市場環境均事關重大,此一事件需要一個徹底的真相。

責編:趙春曉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