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復興評論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吳江:治“城市冷漠症”不妨先擠“利益膿包”

 

CCTV.com  2009年11月24日 17:56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央視網  

    住建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徐宗威23日表示,中國城市的建築密度太高、環境質量不盡人意、人際交流淡薄,不符合宜居的標準。(中國新聞網11月24日)

    就好比有人衷情川菜,有人獨愛粵菜,一道菜的味道怎樣,不同口味的人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評價,同樣道理,究竟是四合院住得舒坦,還是高樓之巔的居高臨下更有快感,恐怕也因人而異。可見,城市究竟是否宜居,張三的看法與李四的觀點,其實極有可能截然相反,既然如此,中國城市究竟宜居與否,似乎並不能全由住建部的官員説了算。

    不過,儘管“何為宜居”可能各有各的看法,但城市應不應該宜居,卻實在是個無需爭辯的話題。不難設想,假如一座城市發展到最後,連人都不再適宜居住,甚至讓人無法忍受,根本沒法住了,這樣的城市,恐怕無論其表面看來多麼的光鮮靚麗,都是不折不扣的敗筆。無論從城市的科學發展,還是以人為本的視角來看,宜居作為城市規劃與建設的核心與主題,想必應該達成共識,無需眾口難調。

    的確,四合院未必全是優點,高樓大廈也並非遍佈不是,然而,太高的建築密度,過於擁擠的居住條件,恐怕不會是大多數人的特殊愛好,至於環境質量的不如人意,人際交流淡薄,也同樣不會有人對此情有獨鍾。從這個角度來看,住建部官員對於當前中國城市的不符合宜居標準的評價,倒也不失中肯。

    對此,或許會有人説住建部官員“站著説話不腰疼”,城市土地本就稀缺,連建築密度蓋得這麼高了,還一房難求,房價依舊如此高昂,假如建築密度變小,即便城市真的宜居了,恐怕也沒人住得起了。不過,以目前人均一百二十平方米的城市面積計算,城鎮用地只佔中國國土面積的百分之一點一,即使提高一倍至人均二百四十平方米,也只佔國土面積的百分之二點二。城市土地的稀缺究竟是事實還是人為,倒是需要打上個問號。至於當今城市過高的建築密度,與其説是出於節約土地和集約化發展的目的,毋寧説是城市規劃與房地産行業利益驅動下的産物。不難設想,高的建築密度當然意味著單位土地上更多的房子可賣,而更多的房子,當然也就意味著城市土地經營以及開發商更多的得利。

    可見,和利益談宜居,其實和對牛彈琴的效果相倣,在過度而無節制的利益訴求面前,宜居這個既無關政府GDP,更無關開發商利益的字眼,的確難免靠邊讓路的宿命。看來,只有等到城市經營與規劃不再被利益牽著鼻子走的時候,宜居才有望真正成為城市規劃與建設過程中的主角,城市冷漠症才有望得到真正意義上的療治。

 

責編:王華

1/1

  相關鏈結: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