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道彩
騰訊網發起一項“看《蝸居》,熱議房子與幸福”的調查,36萬名投票網友中的八成人認為幸福與房子關聯密切。
幸福是什麼?不同人或許有不同答案,但它必定和生活密切相關。馬斯洛需求理論把人類的需求從低到高分成五等,其中,居住和穿衣、吃飯、看病一起,是滿足人類生存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雖然它處於最低等次,但卻是最強烈的不可回避的需要,也是推動人類各種行為的原動力。從孟子“居者有其屋”的理想,到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的疾呼,居住問題不僅是傳統社會人們的生存夢想,也是一項關乎權利與福祉的民生工程。
如此看來,網民將幸福與住房挂鉤,其實是一種再合理再樸實不過的選擇。但遺憾的是,現在要實現這一選擇,對很多人來説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從目前房價來看,買房不僅是低收入人群難以企及的夢想,就是城市中等收入者,也要付出艱辛代價。電視劇《蝸居》近期之所以受熱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主人公的購房經歷契合了很多人的心理感受。劇中一些經典臺詞,諸如“賺錢的速度永遠趕不上房價上漲的速度”、“30年的貸款還完,利息都滾出一套房子了”,也實實在在地道出了城市“房奴”一族的心聲。房子不僅是一個單純的住處,更關聯著生活質量、個人地位,連接著情感親疏、家庭存亡、生活的酸甜苦辣。
但在社會經濟轉型期,由於市場運作不夠規範,再加上各種利益的糾纏和驅動,我國的房地産市場沒能夠很好地實現它本應具有的滿足公眾消費需要的功能,而是變成了一個為各方推手謀利與增收的投資市場。持續走高的房價,雖然表面上讓地方政府業績高照,銀行利潤暫時陡增,房地産商金銀滿缽,卻難掩背後的經濟風險和不斷累加的公眾積怨與吁求。
其實,一個社會的良性運轉,也是一個不斷在經濟社會發展與民眾生活質量的提升之間找取平衡點和結合點的過程。作為檢測社會良性運轉的指標,公眾幸福感不僅是“晴雨錶”,也是“指示器”。如果一個社會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出現下滑,就要對這個社會發展的走向進行深入反思,並及時做出調整。
不難看出,如果把安居作為一項幸福考核指標,當下的公眾期望值和社會現實間顯然還存在一段距離。這段距離不僅承載著公眾的生存之夢和幸福之夢,也寄託著政府對於民生權利和自身責任的理解與努力。
責編:王華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