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復興評論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貓之魚:關注礦難的眼睛應永不疲憊

 

CCTV.com  2009年11月23日 13:36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紅網  

  作者:貓之魚

  據中央電視臺最新消息,黑龍江龍煤集團鶴崗分公司新興煤礦瓦斯爆炸事故遇難人數升至87人,另外還有21人被困在井下,其中8人已經確定位置。(11月22日中新網)

  死亡的魔爪仍然在繼續扼住被困在井下礦工的喉嚨,新的死亡名單還會繼續添加,儘管我們不希望。

  我不知道警鐘是個什麼東西,如果有,最大的可能一個是,警鐘早就被敲破了;一個是,傾聽警鐘的耳膜麻木了。如果找到兩者之間的聯絡,那就是,任你警鐘長鳴我自聽之任之。

  我不是一個喜歡看事故新聞的人,我所能知道的也只是,2008年鶴崗富華煤礦礦難31人遇難,同年鶴崗泰源煤礦礦難13人遇難,再六年前,2002年鶴崗鼎盛煤礦礦難44人遇難。2005年同是黑龍江省,七台河礦難中171人的生命被無情吞噬。近年來全國礦難死了多少人我不知道,但已經夠了,還不夠觸目驚心的嗎?

  同質化的各種安全生産事故,不僅叫對於負有事故責任的人麻木,我至少也覺出了一種疲憊。大聲疾呼制度缺席,痛心疾首利益驅動,憂國憂民監督不力,其意義只是一個輿論的“群口相聲”。對一些地方、一些官員來説是絲毫不關痛癢的,所以如此,僅以礦難來説,在我看來正是拿礦工的生命進行的一次利益的博弈。既然是賭博,他們壓上礦工的生命,那麼,死難就在博弈者的邏輯之中。死人是早晚的事情,對於我們義憤填膺,對於他們卻是異樣的平靜。説是冷漠也好,那,推動冷漠的力量是什麼?

  推動冷漠的力量是什麼?我不以為是制度的缺失,而煤礦管理者、監管者對煤礦安全事故的經濟、刑罰成本畸低更是有力的推手。不要説一個國有大礦,就是一個作坊式小煤窯也不會缺乏制度的規範。問題是它只挂在墻上、寫在條文裏,對於應該記住並時刻照章執行的人來説,只是一個名存實亡的符號。在我看來每一次下到礦井中作業的礦工他們安全的走出來,還有和妻兒溫馨的團聚也許算得上是種僥倖。假如他們再無爬出井口的能力,也許在他們覺得是一起事故,是和自己有關聯的事故,甚至在最後一刻會檢討自己的過失。而其實,他們的生命早就壓在了利益的賭局中,只是自己尚未覺得,就于渾渾噩噩中死去。

  在不同的人看來煤礦黑洞洞的井口有不同的蘊含。比如在死難的礦工和家屬看來它是一個張著大口吃人的充滿貪慾永遠不會滿足的魔鬼,而在礦主看來,卻是黑色黃金的寶藏。就拿國有煤礦來説,上到礦領導班子,下到工區領導,他們的獎金乃至福利無不和産量挂鉤。制度催生的無非就是口頭上的“安全第一”實際上的“産量第一”。在安全與産量的對弈中,礦工年輕的生命,無疑作為一種個人利益或領導利益的犧牲品。安全責任、有效監管何以在礦工的生命和巨大的利益誘惑面前,向後者妥協,才是需要真正深思的問題,這也正是推動漠視生命的元兇之一。對一起安全事故的責任人、監管者如果僅僅是撤職的量刑畸輕,就是從制度上對利益群體的妥協。不管以怎麼神聖的理由做初衷去為礦難回護,程序的非正義必然導致踐踏人性的結局。

  此次礦難的後續工作正在進行著,也許接下來我們看到的將會是對每一個遇難者,以金錢的方式去支付他們生命的成本。今天我得到的消息是“黑龍江龍煤集團21日已經撤銷岳超勝鶴崗分公司新興煤礦礦長、劉宗團副礦長(分管安全生産)、董欽奎總工程師的職務”。這會是一個結局嗎?如果是,那麼,不妨拿出更多的金錢作為儲備,為下一次礦難中喪失生命的人買單吧。

責編:王華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