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復興評論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嚴輝文:面對雪災 很少有人對傷害自然真正懺悔

 

CCTV.com  2009年11月18日 08:27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青年報  

  嚴輝文

  初冬一場大雪,自北而南,橫掃大半個中國,足以牽動國人的心扉。這是一場不期而至的雪,無疑已給猝不及防的人們造成了諸多不便。

  “同期最早”、“幾十年所僅見”,從媒體描述這場雪所選擇的語言來看,這場雪實在不是那麼招人待見。但是,天公的腳步如此紊亂,氣候的變幻桀驁不馴,人類自身是否就不應該反思呢?

  因為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就在幾天前,水城威尼斯舉行了一場特殊的城市葬禮,提醒人們沉沒和毀滅作為一種看得見的事實正在步步逼近。不過現在有跡象表明,這樣的葬禮雖然別開生面,但早已淹沒在眾多“應對冰雪天氣”的叫嚷中,僅僅淪為了一場過眼雲煙般的危言聳聽遊戲而已,在國人的心目中,根本未來得及作物傷其類之思,更談不上發揮敲響敬畏自然警鐘的作用。即便是當下對於因“氣候變亂”而驟降的暴雪,人們也更多地停留在“臨時抱佛腳”的應對層面,幾乎看不到人類對自然傷害的真正懺悔。

  從根本上説,工業社會的步履匆匆,瑞雪時代早已難再了。建立在農業社會基礎上的許多關於天象的民諺,如“瑞雪兆豐年”之類更是顯得不合時宜了。“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不再有美麗浪漫的韻味,“應對雪災”的媒體口頭禪,無情擊碎了詩人們脆弱的詩興。甚至幾乎所有可能不算正常的氣候變化,不論是風雨之夕,還是霧嵐之晨,都因為妨礙人們的快節奏出行而不再令人神往。如今之世,即便起詩仙李白、文豪蘇軾于地下,對於所有阻礙工業機器快速運轉的氣候變化,恐怕都只有製造厭詩怨文的份兒了。

  今年8月份,筆者有幸朝覲了一下“最後的香格里拉”亞丁,看到那裏僅剩下三星兩點可憐的冰淩,壓根就覆蓋不住幾個山頂大片風化裸露的石頭時,不免為傳説中連綿環繞的聖潔雪山的快速消逝而唏噓不已。突然聯想到眼下這場在過去顯然要稱為瑞雪的大雪,就知道,瑞雪也罷,雪山也罷,在人類活動的方便和工業社會的腳步面前,不只是可有可無的東西,簡直就已成為累贅了。這大概也是為什麼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除了化雪、除雪、鏟雪之外,很少能聽到盼雪、賞雪、玩雪的緣故吧。

責編:張托雅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