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規劃,今後學生畢業時,除學業成績單外,還會獲得學生能力特點的證書,以及一份思想、修養教育課堂成績和課外實踐情況的“人格養成”證書。以期建立三位一體的育人體系,全面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領導能力的領袖人才。(11月9日《青年報》)
很佩服上海交大的創新,頒“人格證書”之舉當屬敢為人先,看來交大的領導為人才的培養確實花了心思。不過有些問題筆者沒有想明白:交大憑啥給學生發“人格證書”,其資質何在?“人格證書”的公信力如何體現,如果社會不買賬豈不是瞎忙活一場。
曾任清華大學校長的梅貽琦先生曾提出:“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乃有大師之謂也。”近80年的光陰過去了,環顧當今中國之高校,梅先生的理想竟變得越來越遙遠、甚至成了奢望。面對多元時代的衝擊和物質誘惑,一些高校逐漸迷失自我:貪腐成風、學術造假盛行、傍名人傍大款成為資本;為了錢財,可以不擇手段創收;為了取悅上級,可以製造學生“被就業”的鬧劇。細細數來,當今高校的一些不良之風可謂觸目驚心。如果這些留給外界的不良觀感不能改變,高校不能做到“行為世范”,又何來資格給學生發“人格證書”?雖然不良之風並非所有高校皆染,但上海交大是否有底氣説獨善其身?
如果説,上述認識評價可能存在個人偏見,難免以偏概全,還是不妨看看來自權威方的民間聲音。日前,人民網開設了《我給新教育部部長遞個話兒》欄目,有近17萬網民參與“你對新一任教育部長有何期盼”的網絡調查,其中,“提高教師素質”、“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實現素質教育”、“提高教師待遇”、“治理‘校官’腐敗”、“解決教育公平,打破地域教育差距”成為網民對新任教育部長的“五大期盼”。這五大期盼,其實也可以理解為網民對高校回歸自我的一種呼喚,從另一個側面印證著高校的社會美譽度是不能令人放心和滿意的。因此,筆者建議,交大發“人格證書”一事,不妨先緩緩再説。當前,高校首當其衝的要做的事是苦練內功,修身養性,重塑品牌和形象。否則,證書發得再多,還不是廢紙一張。
加強學生人格的培養確實很有必要,但遠非一紙證書所能量化和證明的,人格的培養和修煉是畢生的課程,永無止境和終點。
責編:唐樣樣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