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復興評論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侯文學:為學生頒發“人格證書”純屬多餘

 

CCTV.com  2009年11月12日 07:31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紅網  

  近日,上海交大正醞釀給畢業生頒發一份“人格證書”,初定包括學生的心理素質、基本價值觀及人際關係三個方面。該校也意識到準確描述學生“人格”的困難性,故學校須經過多層論證及檢驗,最終出臺考核方案。(見2009年11月11日紅網)

  筆者以為,上海交大的這一做法,純屬多此一舉。

  這裡指的人格,屬於心理學概念,不屬道德範疇,主要是指人的心理特徵,即一個人穩定的、與眾不同的、可持續到成年或終生的心理活動,包括認識問題的方法、情緒和情感反應以及意志行為等特點。其特徵性表現在脾氣稟性、智慧和性格等方面;傾向性表現在做事動機、興趣愛好。正常的人格沒有好壞之分,只有某個方面的不足。

  上海交大給畢業上頒發“人格證書”的目的是給用人單位做參考,出發點毋庸置疑,但操作起來問題很多:其一,考核內容和標準難以設定。按照上海交大初定的心理素質、基本價值觀及人際關係三個方面,顯然無法囊括人格的全部。例如,情感反應、做事動機等就沒有包括進去。而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允許人的價值取向是多元的,那麼基本價值觀的標準就難以設定。其二,考核起來操作困難。既然人格指的是人的心理特徵,基本屬於心理活動。那麼,一個人究竟心裏是怎麼想的,你既不能干預,也無法考核。況且,學生在大學校園裏除了拿學分,再就是遵守校規校紀的情況,一般不會遇到什麼重大事情需要去處理,如何考核他們的心理素質、基本價值觀和人際關係?其三,在人格上把學生分等級不妥。這不僅因為人格是與生俱來、難以改變的,還在於人為地把學生在人格上分成優秀、良好、五分、四分等三六九等不妥,若要求學生互評,不是人為地製造矛盾麼?由此看來,上海交大醞釀給畢業生頒發“人格證書”的計劃不僅缺乏可操作性,而且用人單位也不一定買賬。

  高等教育與社會需求接軌無疑具有方向性,但主要應把精力放在專業設置改革和促進學生就業上。在“人格證書”上下功夫儘管勞神費力、用心良苦,可以嘗試,但缺乏實際意義,還是在“傳道、授業、解惑”上多下點功夫。

責編:唐樣樣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