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復興評論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光明日報:買房能防通脹嗎

 

CCTV.com  2009年11月05日 09:42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光明日報  

  北京林女士最近一有空兒就到各樓盤轉轉。她手裏有些閒錢,準備買套房。因為不是為了自住,所以她並不急,只想挑個價錢合適的房子先放著。目的只有一個:防止今後通貨膨脹。

  通脹,這個牽動著中國宏觀經濟,也牽動著老百姓神經的敏感字眼最近被頻繁提起,從年初經

  濟剛剛復蘇時被經濟學普遍預期,到今天已經被國家宏觀政策提上了議事日程。

  10月最後一個工作日,央行發佈的《三季度宏觀經濟形勢分析》提到,CPI價格將在今年底觸底後開始回升;物價預期指數已經連續第三個季度上升,居民通脹預期持續加強。而在前不久,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首次提到,要把正確處理好保發展、調結構和管理好通脹預期的關係作為今年後幾個月宏觀調控的重點。從遠慮變成近憂,通脹已經是老百姓必須面對的事了。

  在今年年中購房網推出的“通貨預期下,您將選擇哪種方式保值?”網絡調查活動中,選擇“投資房産”的網友最多,佔到27%。林女士就是中間的一分子,她的理由很簡單:現在花100萬元買房子,如果通脹發生房子可能會值200百萬了,等於財富並沒有縮水;但如果是存銀行,或許到時100萬就只能當50萬用了。

  來自二手房市場的數據也顯示,最近二手樓市的需求結構與前期相比有了明顯的變化,除了自住需求以及投資性需求外,一直按兵不動的多次置業需求也在對通脹的擔憂中開始積極入市。

  歷史經驗表明,房地産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對衝通貨膨脹的風險。美國、加拿大等國在上世紀70年代處於嚴重的高通脹時期,房地産的年均收益率與通脹率呈現高度相關性。通脹的結果是貨幣貶值,而房子實質性起到保值的作用,所以購買房子可以達到保值的目的。

  以我國為例,房價漲幅跑贏物價指數也是不爭的事實。數據顯示,2000年-2008年,我國CPI增幅依次為:0.4%、0.7%、-0.8%、1.2%、3.9%、1.8%、1.5%、4.8%、5.9%,而全國房價指數增幅依次為:1.1%、2.2%、3.7%、4.8%、9.7%、7.6%、5.5%、7.6%、6.5%。對比結果很顯然:每年的房價漲幅都大於CPI增幅。

  而且,房子在通貨膨脹週期內,還可以有租金收益,該收益可以與房産所在城市的總體生活開支水平基本相適應,這也是房産的優勢所在。

  那麼,買房真的能防通脹嗎?在得到或盡可能接近正確答案前,首先有必要弄清楚兩個問題:

  一是通脹會來嗎?

  從國外到國內,目前所有的通脹預期都基於一個事實,那就是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下,全球流動性充裕,以石油為首的大宗商品和資産價格大幅飆升,未來必將通過價格鏈傳導到上遊的物價上去,形成通脹。這樣的推斷看似合理,但是不要忘記,大宗商品和資本市場的上揚是脫離實體經濟走出的獨立行情;而持續的物價上漲不僅與貨幣發行量有關,更多取決於需求的增長。目前世界經濟尚未擺脫衰退的陰影,起穩回升的的基礎還不夠牢固。也就是説,目前只是一種資産性通脹,是國際投機行為炒作的結果,並不是實體經濟需求的真實體現,是否能夠演變為真正的整體性通脹還要看價格能否傳導到上遊。事實上,不只在中國,當前全球都有龐大的過剩産能,全球産業界開工率、設備使用率只有60%左右,低速平穩的經濟復原過程決定了能源、原材料和機器設備等生産需求的緩慢增長。與此同時,各國消費需求難有上佳表現。在全球第一大消費國美國,剛剛公佈的數據顯示,在工資增長緩慢、失業率不斷攀升的背景下,美國消費者信心狀況低迷,9月個人消費開支環比下降了0.6%,創9個月來最大降幅。在這種整體供大於求的情況下,真正出現全面的、持續性通脹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少值得商榷。

  另一個問題是,假使通脹來臨,房價必定會漲嗎?

  為應對金融危機,今年1至9月份,我國信貸增長超過8萬億元,創下歷史天量。如果通脹來臨,那麼寬鬆的貨幣投放勢必會有所收緊,加息預期增加。而一旦信貸收窄,銀根收縮,對房地産市場的影響是最直接的,房價上漲行情必定無法維持,房價下跌會是必然。另一方面,如果房地産業增長速度過快、商品房價格上漲過高,超出居民承受能力,國家不排除會對房地産業的信貸融資、産品銷售進行政策調整,引導其合理健康發展。如果未來保障性住房、廉租房等大規模推出,土地供應進一步加大,都會起到抑制房價的作用。早有專家指出,明年將可能會有通脹出現,但通脹是在房地産泡沫之後引起的通脹,所以通脹並不意味著房價會上升。

  目前房價已經處於相對高位,未來走勢並不明確。而不明確往往是投資最大的敵人。基於中國地少人多的現實,經濟的穩定長期增長和加速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長期來説,房産是比較保值的,特別是中心城市的房價將處於大體穩定,適度上揚的狀態中。但如果買房僅僅為了抵抗預期要到來的通脹,那麼對消費者來説,還是要持一個理性謹慎的態度,結果可能很難盡如人意。

責編:唐樣樣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