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檢察官,在21年職業生涯中,克己奉公、兢兢業業,承辦審查逮捕案件1800多件,沒有一件超時限,沒有一件錯案。
面對恐嚇,她毫不畏懼,通過提前介入引導公安調查取證,最終將犯罪分子繩之以法;面對日趨嚴重的未成年人犯罪,她用大愛,挽救失足少年;面對接二連三的意外,她以堅強的意志,熬過難關……
這位被少年犯稱為“檢察官媽媽”的人,是雲南省昆明市西山區檢察院檢察官楊竹芳。
“我代表國家,執行國家的法律,沒有什麼可怕的”
昆明市西山區檢察院檢察長景迎賓説,我們偵查監督科人均辦理審查逮捕案件數量在雲南省基層法院是出了名的“多”,最多時每年人均辦案數量達136件,而楊竹芳有一年辦理了248件。“她總是承擔重大、疑難、複雜的案件,如28人涉黑案件、13人特大拐賣兒童案件等。”
2005年8月,楊竹芳接到一個強姦未遂案。一女孩被老闆季某騙到住宅內企圖實施強姦,警方趕到後,季某不但否認犯罪事實,而且謊稱是女孩要與他發生性關係,並向他索要3萬元。楊竹芳在案件審查中察覺有蹊蹺之處。通過觀察發現女孩害羞、單純且很傷心,根本不像以“性”索要錢財的那種人。季某卻指著楊竹芳説:“我在社會上很有地位,如果你整不了我,老子出去就要你的命!”
楊竹芳建議承辦民警對季某的住宅重新搜查,最終在衣櫃裏找到了女孩被撕爛的內衣褲。宣佈逮捕時,季某低下頭對法警説:“沒想到這個女檢察官膽子這麼大,請你們代我向她道歉。”
外表文弱的楊竹芳坦言,對犯罪嫌疑人季某這類的威脅和恐嚇,她習以為常。“我代表國家,執行國家的法律,沒有什麼可怕的。”
楊竹芳對工作滿腔熱忱。她的同事李健蓉説,2003年的一天,楊竹芳辦完案子返回單位發生車禍,經診斷為腦震蕩、全身軟組織挫傷。因為一直想著3個還沒有辦結的案子,她只在醫院呆了3天就悄悄出院……那一次車禍讓她落下了頭疼的毛病,而每當頭疼得受不了時,她就吃克感敏,大家勸她去醫院好好檢查一下,她嘴上答應卻一直沒去,因為她總在忙工作。
楊竹芳説:“能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我覺得很幸福,這需要一生去奉獻。”
“對犯罪未成年人實行挽救教育,使其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面對未成年人犯罪上升的勢頭,楊竹芳經常夜不能寐,倍感焦慮。
“現在未成年人的犯罪年齡越來越小,手段也越來越殘忍,特別是一些單親家庭的孩子涉嫌搶劫、強姦等暴力犯罪的比較多。”楊竹芳説。
於是,她和同事探索未成年人“捕、訴、防”一體化的工作模式。同時在嚴格執行相關法律的基礎上,注重對未成年人犯罪行為的矯治,把辦案與預防有機結合起來,對部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開展背景調查,向法院提出量刑建議,並同雲南大學法學院聯合創建了“未成年人犯罪問題法律診所”,對不予批捕和服刑出獄的犯罪少年進行跟蹤矯正。
2004年,17歲的徐某用啞鈴把母親和外婆打死在床上,其直接原因:為了迎接高考,母親督促他靜心復習,當多次督促無效時,母親便撕毀了他辛苦創作的幾十萬字的小説稿,外婆又把那些撕碎的文稿當作廢紙賣了。到被捕,徐某對自己的行為也毫無悔意。
徐某的殘酷和冷漠,引發楊竹芳深思。5年中,楊竹芳多次買來徐某喜歡的文學書籍到監獄看望,並請來雲南大學法學院教師幫助他做心理矯治。還想盡一切辦法聯絡上他的父親,當徐某見到日夜思念的父親時,不由放聲大哭。後來,他懷著無比感激之情,給楊竹芳寫了一封信:“感謝檢察官媽媽,我一定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以後出去把自己的微薄力量奉獻給社會。”
17歲的大學生薑某因為家庭貧困,協助他人偷了一輛電動單車被警方抓獲。楊竹芳了解到,姜某入學交納的6000元學費是家人東拼西湊來的。此前,他沒有任何劣跡。考慮到這些情況,決定對他採取取保候審,並協調學校讓他回校繼續就讀。
“回訪時,校方説姜某的學習成績不錯。”楊竹芳高興地説。
“刑法的目的不僅是懲罰,更重要的是教育。這些未成年人獲刑出獄也就30多歲,如果心理不健康,很有可能繼續犯罪,危害社會,因此,必須對他們實行挽救教育,使他們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楊竹芳説。
“大難之後,我更珍惜生命和親情”
採訪楊竹芳時,記者發現性格剛強的她也有脆弱的一面。
2008年4月5日,她的丈夫段建民不幸摔斷了4根肋骨,住進了醫院;5月30日,又遭遇車禍,兩腳骨折,全身多處受傷。結果一天之內,醫生兩次下發病危通知單。
“那天我害怕得全身發抖,哭得稀裏嘩啦,擦眼淚用了整整一卷衛生紙。我成天忙工作,整個家都是丈夫操持,突然得知他有可能離我而去,我快崩潰了。此刻,我才真正體會到,丈夫為支持我的工作付出了太多……”楊竹芳説。
丈夫終於度過了危險期,可醫生説完全恢復需要3年至5年的時間。剛開始,丈夫生活不能自理,楊竹芳就每日早上6時起床,服侍丈夫大小便、洗漱,做好中午飯放在微波爐裏,便趕往單位上班,一天工作完成下班後,立刻趕回家做飯,晚上幫丈夫燙腳、按摩。半年後,丈夫的右腳可以落地了。
“那段時間我忙瘋了,可看著丈夫一天天好起來,我覺得再苦再累也值得。”楊竹芳説。
段建民説:“以前,我有時會埋怨她忽略了家庭,現在我一點兒也不怪她了,只是希望她不要太勞累。”
對兒子,楊竹芳也心存愧疚。上初中時,兒子在一所重點學校就讀。由於上學路途太遠,楊竹芳又沒有時間照顧,兒子只好轉學離家較近的普通學校就讀,兒子沒有考上重點高中,只好讀了中專。客觀地説,這與她平日對兒子疏于照顧、教育方法簡單有關。
每當回想起這些,楊竹芳就感到十分歉疚,她決定改變自己。
如今兒子把楊竹芳當成好朋友,不但常常一同上網,還會討論一些娛樂話題和未來設想。
記者採訪時,她接了兒子的電話。“媽,我路過菜市場,買點什麼菜?”兒子問。“買茄子好了。”她一副幸福的表情。
她説:“大難之後,我更珍惜生命和親情。”
責編:任釗奇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