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敬濤
26日,有兩條新聞耐人尋味。一是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進展緩慢,廣東上海等55試點省市無一“動真格”,已經過去9個月,各地仍在調研、觀望。二是《關於加強收入分配調節的指導意見及實施細則》提交已近半年,之前有消息説今年有望出臺,到現在仍未有音訊。(10月26日《中國經濟週刊》)
一個拖了9個月不見“動真格”,一個提交已近半年未有具體出臺時間表。我們不禁要問:一些改革為什麼就這麼慢?是改革的事項無關痛癢,還是改革的內容沒什麼時效性?非也。以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為例,目前中國的基尼系數在0.5左右,早已經超過了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線”。我國由世界上居民收入最平均的國家之一,變成世界上居民收入差距較大的國家之一,至今,貧富差距仍在進一步拉大之中。貧富差距過大,收入分配製度不公,可以説,這項改革,甚至已經到了火燒眉毛、不改不行的程度和地步了。
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也同樣刻不容緩。不單是事業單位,全民社保夢、養老保險可以全國一統、跨地區轉移的呼聲,也已經是在坊間呼喊了N年,但任由民意喊破了嗓子,也同樣未見“動真格”。
既然改革已經火燒眉毛、刻不容緩了,但為什麼這麼慢,還能邁著四方步原地打轉轉?筆者認為,改革步履的蹣跚,一是可能因為無法擺脫的利益羈絆。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必然要觸動包括壟斷性的行業、國企等既得利益者的收入。而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越改越少”的可能,與公務員群體高人一等、巋然不動的格局形成對比,也使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從一開始就註定有著難以言説的利益糾葛和改革障礙。因此,利益糾葛越多,既得利益者的力量越大,那麼一些改革就越難破冰,越難“動真格”。
二是改革過程中利益博弈的失衡。任何改革,其實都是一個利益博弈的過程。博弈,首先需要多元話語表達,多方利益主體有效參與博弈。但現實情況卻是,由於缺乏必要的約束和相應的利益訴求機制,弱勢群體的議價能力很小很孱弱。
以收入分配製度改革來説,中低收入者不光收入低,而且話語權也很微弱,而也恰恰是因為缺少了民意的推動力,中低收入者或者説利益的攸關方不能有效發出自己的聲音,不能最大限度地參與利益博弈,不能打破現有的利益格局。所以,改革的話語權和進程,就或恐落入既得利益者的全面掌控之下。如此一來,兩項改革,一個拖了9個月不見“動真格”,一個提交已近半年,未有音訊,其並不意外。
無論是收入分配製度改革,還是養老保險改革,都是事關民生和百姓福祉的大事。兩者其實都已經容不得打太極、搞拖延戰術了。因為每拖延一天,民生福祉和公共利益,也就隨之被蠶食和漠視一天。更應該看到的是,不但是這兩項改革,其他一些牽涉民生利益的公共政策改革,其實也不同程度面臨同樣的困境。
一些改革為什麼老這麼慢?任何一項改革都牽一髮而動全身,也許真的不是説快就能快起來的,因為需要擺脫利益的羈絆,需要賦權於民,需要給弱勢群體更多的話語權等等,並以此,以民意和公共利益伸張的巨大力量,來推動改革的進程,來加快改革的步伐。但不管怎麼樣,為了民生福祉,為了公共利益,一些改革真的不能再這樣慢下去了。
責編:張托雅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