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昨天發佈《2009人口與勞動綠皮書》,稱21歲和22歲的大學畢業生與同齡的青年農民工的工資分佈進行對比,發現都是“千元檔”,青年農民工的平均工資水平甚至略高於大學畢業生。(《北京晨報》9月9日)
從現在的物價水平看,“千元檔”的工資不是高的,而是低的;從國家乃至世界應對金融危機的宏觀政策看不久的未來,“千元檔”更是低得無法維持簡單再生産的。農民工的工資水平和大學畢業生的薪酬水平,趨同到“千元檔”,顯然不是農民工的工資高了,而是大學生的薪酬低了。如果農民工的工資在1000元,大學生的薪酬在1900元,那麼這個差距還是不小的,可是事實上是“青年農民工的平均工資水平甚至略高於大學畢業生”,這就表示大學生低薪酬問題比農民工的低工資問題還要來得嚴重。
至少是從科舉時代開始以來,千餘年奉行的是“學而優則仕”,很有一段時間還流行“讀書做官論”,讀書甚至還被嚮往為“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美如玉”。這些曾被當作“封建餘毒”遭遇轟轟烈烈的大批判,可是“餘毒”並沒有從人們心目中徹底肅清。如今真的面臨被徹底肅清。“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就業中的腐敗和繼承,會讓“讀書無用論”東山再起。當我們再用形而上學的方法來分解“成績和能力”的結構,當我們再用素質來掩蓋可能的尋租,讀書將被“無用”掩埋。
一個初中生或者高中生的農民工和一個讀完大學的畢業生,後者比前者增加3到8年的高昂教育投入,同時少得3到5年的打工收入,結果收入一樣多。讀書是否合算,是否有用,這本經濟賬誰都會算。儘管可憐的天下父母們為了孩子的未來還是忍受艱辛勸孩子讀書,可是在這樣的結果、這樣的情勢,孩子們有沒有讀好書的動力,願不願意“懸梁刺股”發奮刻苦,很值得思量。如此下去,受傷的肯定不止是家長,不止是孩子。當讀書學習失去了社會動力,不再是人們的嚮往,不再有自豪感,後果很嚴重。
認清事實是一回事,認知事實又是一回事。中國社科院的《2009人口與勞動綠皮書》認清了大學畢業生和農民工“同享”“千元檔”的事實,人保部部長尹蔚民沒有否認這個事實,可是對此事實的認知很需要深入討論。尹部長是從農民工工資得到提高和大學生就業難來認知的,這很值得商榷。事實上農民工的工資許多年來很少上漲,“千元檔”也非是金融危機以來“工資上漲”的結果;據報道,春節後95%的農民工已回到城裏,而且97%已找到工作,為什麼600萬大學生就業,比兩億農民工就業還要難?
這其中雖然有大學生的就業期望值較高所致,可是也得承認這樣的事實,農民工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企業,從事簡單勞動,在社會分工鏈條的最低端,而且絕大部分在私營企業。大學生為數不少分佈在技術密集型崗位,從事相對複雜的勞動,而且很多不是在私營企業。這兩個勞動群體工資趨同在低廉“千元檔”,不得不承認有些單位和企業對知識不尊重,對“製造業中勞動力受教育年限每提高一年,勞動生産率就會上升17%”不認同,國家對於産業結構調整效果不佳,高校對大學生就業責任不到位。
稿源:紅網 作者:柏文學
責編:張托雅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