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酩
英國《每日電訊報》一則關於英國多位議員、政府高官涉嫌濫用職權、騙領大量補貼的報道,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於是網上迅即多了一個新詞:“騙補門”。由於矛頭直指現任英國首相布朗,這一事件對英國政壇震撼之強、民眾對其反應之烈,可想而知。
相關報道説,按照英國現行制度,議員、高官在任職期間享受房屋、出差、聘請秘書等多項政府津貼。他們可在所在選區和倫敦各有一所住房,而他們的“第二所住房”可獲得最高每年24000多鎊的補貼。有資料顯示,眾多議員、高官涉嫌濫用了這一“優惠政策”,挖空心思、巧立名目,不惜採用各種“變通”手段謀求超額“津貼”,有的直接用於日常居家消費,諸如雇請私人保安,購買朱古力、馬桶座圈,為親屬支付清潔費,甚至為家人添置衣物、衛生紙,交納電視“成人電影”點播費等等;還有的則是通過頻繁調換、不斷裝修、倒買倒賣等方式,乾脆以“房”謀利。報道指名道姓地説,現任財政大臣,四年間竟然更換了四次“第二所住房”;而前環境大臣則使用數千英鎊政府補貼翻新住宅後,出售獲利20萬鎊。時值經濟危機席捲全球、英國陷於嚴重衰退之際,“當家人”們居然這樣“用足政策”巧騙公帑、為己生財,理所當然要激起異乎尋常的強烈民憤。為了儘快平息政治震蕩,首相布朗11日不得不代表涉及“騙補門”事件的所有人員公開向公眾道歉。
“騙補門”醜聞,再次掃了英國當政者的顏面,嚴重損害了政府的公信力。人們不會忘記,就在半年前世界金融海嘯剛剛爆發之時,他們的領導人大聲向全體國民呼籲務必提振信心,因為“信心是重振經濟最為重要的因素”,“你們不能因金融危機而消極避世,你們應該積極面對它”;人們不會忘記,也是不久之前,他們的領導人在一次活動中,特別稱讚了英國上千所學校通過一項慈善活動募捐所取得的成績,認為“在經濟蕭條的困難時期,孩子們募到的款項一點也不比去年少”特別令人鼓舞。可是,也就是與此同時,他們的領導人卻在暗地裏絞盡腦汁地演繹著“騙補門”的故事!實實在在的侵佔公共資産行為,不僅無情擊碎了漂亮的言辭,而且沉重挫傷了剛剛提振的信心,令廣大民眾難以相信領導人的最新道歉,不知道領導人能以怎樣的實際行動表明“從事我們這一職業的人是為公眾利益服務,而不是自身利益”,不清楚領導人會怎樣帶領他們走出經濟衰退。言行嚴重背離,往往是葬送政治人物政治生命的“劇烈毒藥”,對於政治團體,也是如此。而“來得不是時候”的“騙補門”,更是具有超強的殺傷力。
“騙補門”醜聞,再次證明,權力絕對是一種高危事物,必須時時處處給予嚴密、嚴格甚至嚴酷的監督,否則它就會利用一切機會,哪怕是極其微小的縫隙滋生腐敗。不論何種社會制度,統統概莫能外。英國是世界上最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法律不可謂不完備,制度不可謂不健全,市場經濟不可謂不成熟,但依然避免不了“騙補門”這類問題。由此可見,不斷加強對權力的有效約束與嚴密監督,是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所有國度和全人類共同面對的一項長久的艱巨任務。
責編:張托雅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