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監會于3月最後一天淩晨發佈《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創業板上市管理暫行辦法》,辦法自5月1日起實施。這意味著,歷經蹉跎10多年的中國創業板終於有望正式起航。然而,這個遲來的“喜訊”卻少了很多此前期待的內容。
在深交所的實施細則尚未公佈之前,還不能判斷創業板在IPO的程序方面是否有一些具有突破意義的改革舉措,但筆者在通讀證監會《暫行辦法》以後得到的一個強烈印像是:未來的中國創業板只是一個縮微版的主板市場。也就是説,凡是針對主板市場的規章制度在創業板一應俱全,一個不少,唯一的區別就是對申請上市公司的規模和盈利的門檻放低了一些。
當年籌建創業板的設想和呼籲曾經在中國掀起的狂熱,讓過來人至今記憶猶新,那時正值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行業”的淘金夢席捲全球。雖説互聯網泡沫在過去10多年來已經大大縮水,但創業板在一個多層次的證券市場中的基本定位並未有任何改變。
創業板的不可或缺的價值就在於,為那些具有高風險和高成長性雙重特徵的、基本面不可能達到普通主板市場要求的新興企業(其中確實以中小企業為多)營造一個融資平臺。這實際上也使它成為追求高風險、高回報的風險投資(VC)和私募(PE)基金的退出渠道,從而在社會宏觀層面實現了資本與技術的更高效率的配置。
因此,成熟市場的創業板的準入門檻也比主板市場低得多,而其投資對象也與主板投資者有很大不同。歸根結底,創業板與主板之間的本質區別不在於上市公司的當前規模和盈利能力的大小,而在於對風險及成長性的不同偏好。
實際上,眼下在以大中型公司為主的上交所掛牌的本身亦不乏中小企業,而深圳中小板的一些公司———如蘇寧電器———倒是一家典型的大企業。這就再次證明一個道理:在一個完善的市場中,不同的規則針對的應該是不同性質而不是不同規模的交易主體,因為企業是不斷優勝劣汰和成長壯大的。當年尚在不斷虧損中的弱小的微軟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時候,誰能想到它日後會擴張成為體量遠遠超過在紐約證交所掛牌的絕大多數老牌大公司的全球IT巨無霸?
此外,創業板上市管理暫行辦法中最具爭議的,是它的發行審核仍然沿用了主板市場上備受詬病的名為核準實為審批的限制性準入機制,而沒有實現此前業界多次呼籲的交易所準入制。
本來,既然已經把創業板設計成一個專為中小企業量身定制的縮微市場,在這個市場內交易的公司顯然一定是那些不屬於國家重點支柱産業的一般企業。如果有關方面認為現階段在主板市場的推行發行市場化改革確有難度和風險的話,那麼全新的無關國計民生的創業板市場正好應當是試點改革的絕好土壤和契機。“存量穩定、增量改革”以及“先試點後推開”一直是30年摸著石頭過河的經濟改革的基本邏輯,而現在公佈的這一套創業板上市管理辦法,卻更多地沿用主板的現有制度和規定,鮮見針對創業板和我國資本市場特點而做出的改進措施。
責編:唐樣樣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