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全國人大代表、原國家統計局副局長賀鏗説:“任何國家都不會把購買的房子作為一種商品,而是把這個虛擬的房租作為住房的支出。”並認為,我國的CPI統計在世界上恐怕是最先進的(3月13日《每日經濟新聞》)。
賀代表所言統計CPI指數漏掉房價是國際慣例,但與坊間百姓的民生感受之間存在一層隔膜。CPI在國際上的一般作用,除了是民間消費冷暖的溫度計之外,更是公共機構制定工資、福利、養老金等政策的依據。在我國,各級政府就以統計數據來衡量民生實境,以科學決策。將住房排除在消費品外,僅以虛擬的房租來稱量佔公民消費過五成的居住消費,怎能準確?
其一,國際上房價與租房價是緊密互動的,租房價格若比房子全價的貸款利息低,這房子便無投資價值;而在國內,由於戶籍制度,公民買房還有落戶功能,租房便成了異地工作的臨時手段。若我們忽略這一國情,一味沿著國際慣例去生硬比對,得出的CPI就會偏離民眾的實際感受。
之二,任何消費品都或多或少具有投資功能。我們不能僅以其價格高,投資潛能大,就忽略百姓大額的消費支出。2008年的數據顯示,CPI統計中,中國的居住類權重僅13.2%,而國際一般情況是30%。要使CPI真正與國際接軌,那就先看看我們的權重指數吧,離國際上一般情況遠著呢。
實際上,CPI的終極目標是使物價水平回歸科學與理性,減輕公民生活重負。何不俯身向下,去摸摸百姓因物價偏高而錢袋日漸乾癟的蒼生實情,比如,動態修訂居住類權重過低的統計口徑。
責編:唐樣樣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