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樓價一飛沖天的時候,部分地方政府和專家、房地産商建議增加供給以平抑房價。
增加供給治得了高房價嗎?從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出發,一件産品的供給量大了,市場均衡價格自然降低。然而,這只對一般消費品而言。一般消費品遵循的是邊際效用遞減規律,隨著擁有數量的增加,邊際效用是下降的,於是,效用的下降直接導致價格降低。就像一個人吃包子,當他吃第一個包子的時候,感覺不錯,吃第二個,也還可以,但當吃到第十個包子,實在吃不下去以後,包子對他的效用就直接降為零甚至為負了。當房地産作為一般消費品時,也會遵守這樣的規律。
但是,如果這個包子不是一般消費品,而是投資品呢?特別是當包子變成了投機品,包子有了自主增值的功能以後,大家就會瘋狂地購買,然後加價賣給下一家時,這時,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就不復存在。歷史上有過著名的“鬱金香泡沫”。當時,鬱金香數量的增速,遠遠比不上價格增長的速度。
當下,即便增加供給,如果市場中仍然存在太多的“貨幣”,房價哪有不漲之理。為了應對金融危機,目前,我國實行寬鬆的貨幣政策。在我國,由於投資渠道較為單一,房地産業一直充當著“吸金”大戶。一旦貨幣供應量增加,通脹預期上漲,多餘部分的社會購買力將會投入到房地産市場中,從而抬高房價;另一方面,寬鬆的貨幣政策往往也意味著房地産開發商可以從銀行拿到更多的貸款,這無疑提高了房地産開發商的“捂盤惜售”能力。這樣的結果,即便供給增加,房價上漲依然沒有任何障礙可言。
有研究結果表明,房地産信貸供給與房價之間也呈現出強正相關關係,房地産信貸供給每增加1%,房價就增加0.45%。由此可見,除了供給,貨幣政策對房地産市場的影響也極其顯著。一味地增加土地供應量和樓盤建設速度,卻無視大量的熱錢、流動資金在市場上無處可去,最終仍然會進入樓市炒作。而增加的土地與樓盤,不過成為地方政府土地財政的強有力支撐和開發商囤地捂盤的新道具。
責編:張托雅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