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報:優化營商環境要“硬杠杠”也要“軟指標”

深改時評 > 來源:北京青年報 2018年12月14日 A+

原標題:

  據報道,國家發改委正在構建首個營商環境評價體系,在國內22個城市開展試評價以後,2019年開始將在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和部分地級市開展營商環境評價,2020年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鋪開營商環境評價。

  今年以來,改善和優化營商環境,成為各地推動經濟轉型以及促進經濟穩定增長的一個重要的手段。近段時間,北京等省市出臺了一系列優化營商環境的政策,包括放寬市場準入、擴大民間投資、鼓勵科技創新、大幅度減稅降費等。這些政策很受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歡迎,對激發企業創業創新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這種背景下,國家發改委構建首個營商環境評價體系,將對各地積極推進的優化營商環境起到重要的引導和促進作用。

  從今年在國內22個城市開展的試評價看,大都結合本地經濟發展的特點,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措施,收到了理想的效果。比如,北京作為一個特大城市,需要更好地履行首都職能,這是北京不同於其他大城市的一個鮮明特色,因此,北京出臺的優化營商環境政策,更側重於開展新一輪服務業擴大開放的綜合試點,計劃加快國家金融業對外開放政策的落地實施,以更高水平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進一步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

  優化營商環境之所以被提到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個方面的原因是,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一些地方的營商環境拖了轉型的後腿,各項深化改革的要求,對地方政府加快自身改革和轉變職能産生了倒逼效應。目前,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通過對自身的審視,更加清醒地看到了改革的複雜性和緊迫性——一些長期附著于地方權力部門的實際利益,已經逐漸固化成為活躍營商環境、推動創業創新、促進經濟增長的障礙,因此優化營商環境需要搬走的,相當一部分正是一些地方權力部門長期享有的實際利益。

  前段時間,一些民營企業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持續經營的壓力,表明民營企業的營商環境仍然不夠理想。一方面,國內外經濟走勢中的不確定因素越來越複雜,另一方面,社會觀念對民營經濟的偏見依然存在,對民營企業産生了很大的干擾。在此條件下改善和優化營商環境,需要地方政府出臺各種政策,通過明確的政策為所有企業搭建起公平公開的市場環境,特別是要讓民資、外資等非公經濟享受到這種環境。

  目前,各地出臺的各種優化政策,主要集中在一些看得見、可以量化的指標上。應該説,一個地方要根據這些“硬杠杠”來制訂優化政策,並不是太困難的事,包括減輕稅費負擔、幫助民營企業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但除此以外,如果一個地方未能建立起新型的“親”“清”政商關係,那麼,即使有了看上去很美的各種政策,仍然難以構建起良好的營商環境,民營企業的投資就可能遭遇各種“玻璃門”“旋轉門”。在政商關繫上,以前經常出現的情況是,一些政府部門利用審批權力向企業索取非法利益,經過多年的職能改革,這樣的情況大有好轉,但現在一些地方又出現了一些政府部門對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的合理要求“冷淡以待”的情況,這對於當地的營商環境同樣會産生很大的負面影響。

  從經濟穩增長的層面為民企提供各種優惠政策,主要是“救急”的考慮,民營企業更需要一個長效、良好的營商環境。優化營商環境,不僅需要明確各種看得見、可以量化的“硬杠杠”,也需要通過一些“軟指標”建立起良好的“軟環境”。這些“軟指標”“軟環境”通常是看不見的,也難以通過量化的數據進行評價和考核,但它能夠讓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家切實感受到市場經營的前景,感受到公平競爭機制下的舒心和放心。國家發改委構建的首個營商環境評價體系中,對於那些看不見、難以量化的“軟指標”“軟環境”因素,也應當有足夠的考慮和具體的安排。

  優化營商環境的最高境界,就是地方政府從內心深處認同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各種市場主體,滿腔熱情地為企業提供各種服務,向他們輸送各種政策資源。通過這樣的努力,優化營商環境才能夠真正落到實處,並且體現出應有的效果,成為促進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重要保障。

編輯:劉波 責任編輯:張雷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