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揚奮進 時代凱歌——從改革開放40年看中國氣質

深改要聞 > 來源:新華網 2018年12月13日 A+

原標題:

  1978-2018。40年的改革開放,成就了什麼?

  億萬中國人的回答格外清晰:她不僅書寫了壯麗的發展史詩,也極大豐富了一個民族的精神內涵。

  以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勇氣,掀起澎湃不息的改革洪流

  初冬的寒流,仿佛被通體透亮的義烏國際商貿城阻隔在外。歷經11次擴建,這座“全球最大的日用商品批發市場”,每天與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做著生意。

  40年前,三面環山的義烏人迫於生計,走街串巷,易物換錢。如今,“雞毛換糖”的馬路市場早已成為“世界超市”,“敢想敢幹”的義烏人走遍“地球村”。

  過去4年間,由義烏始發的“一帶一路”中歐班列已開通9條線路,幾乎橫貫整個歐洲大陸。

  “義烏一直有一種開拓者精神,不滿足於現狀的闖勁。”中歐班列(義烏)運營方負責人馮旭斌説。

  1978年5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登上報紙頭版。如聲聲春雷,喚醒沉睡的大地。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發展才是硬道理”等著名論斷,給了夢想破繭而出的力量。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等響亮口號,催動民族奮起直追的腳步。

  人們爭先恐後,涌進高考考場,奔向農田工廠,拓開特區、新區,抓住一切能夠“趕上時代”的機遇。

  “40年改革開放,不是簡單的物質收穫,而是一次精神上的突破。”今昔對比,企業家董明珠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40年前那次偉大的覺醒,不僅改寫了一個民族的命運,更探尋到時代發展的內在邏輯——

  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讓創造活力充分迸發,既是改革開放的起點,也是改革開放的動力。

  中國國家博物館,珍藏著一張帶著紅手印的“秘密契約”。那是1978年的一個冬夜,小崗村18戶農民為“大包乾”立下的“生死狀”。

  這張“生死狀”,不僅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更激勵一代代人放手一搏、闖關奪隘——

  從農村到城市,從沿海到內地,“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時代吶喊,響徹神州大地。

  從殺出一條“血路”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激發磅薄偉力。

  ……

  春風化雨,萬象更新。

  改革開放不僅持續創造了“中國奇跡”,更極大拓展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以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彰顯新時代的脈動

  初冬已至,鄭州升達藝術館,滿頭華發的意大利漢學家阿德里亞諾·馬達羅在“中外攝影對著拍”的展板前久久駐足。

  展板上的一張照片,是馬達羅本人攝于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綠皮火車停靠的小站,身穿一水藍布外套的乘客們,捏著皺巴巴的紙幣,擁擠在售貨推車前挑揀所剩不多的燒餅。

  另一張,是中國攝影師攝於今年9月的一節動車車廂:穿著時尚的女乘客輕巧地拿起手機掃描列車員出示的二維碼,為自己挑選的水果完成網上支付。

  光影之間,創新中國的馳騁速度,一躍千里。

  從“天眼”探空到“蛟龍”探海,從C919大型客機翱翔藍天到量子計算機研製成功,從移動支付、3D打印進入尋常百姓家到雲計算、大數據加速推進……

  “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被視為“可以引領下一次全球變革浪潮”的中國,不斷把“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特質,注入新時代的品質。

編輯:李雪菲 責任編輯:張雷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