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監督,聚光燈下顯擔當

深改時評 > 來源:人民日報 2018年10月19日 A+

原標題:

  正確對待來自組織、來自社會、來自群眾的監督,習慣在“放大鏡”和“聚光燈”下工作和生活,是對黨員幹部黨性修養和組織觀念的檢驗,也是新時代黨員幹部幹事創業的內在要求。本期大家談,我們選刊3篇讀者來稿,聚焦如何主動接受監督、正確對待監督。

  ——編 者

  善用監督是智慧

  “你聯絡的河道裏有垃圾,趕緊去清理一下”“近期水質變差,請查明原因”……作為一名河長,經常接到群眾的“舉報電話”。得益於他們的監督與提醒,我才能夠及時發現不足、改進問題。

  移動互聯網時代,工作的一點一滴、生活的一言一行,都處於“放大鏡”和“聚光燈”之下。事實上,接受監督是常態,善用監督是一項基本功。然而,有人“不理解、有怨言”,有人認為監督太嚴是對幹部的不信任,有人覺得監督多了是障礙……由此導致看到群眾拿著手機就害怕,甚至消極應付、為官不為。凡此種種,實質上是底氣不足、不敢擔當的表現。

  監督的目的,是為了規範用權、推動工作、服務於民。組織監督不是跟幹部過不去,社會監督不是找碴,群眾監督也不是“挑刺”,都是為了幫助黨員幹部減少失誤、及時糾偏,凝聚合力幹事創業。歡迎監督是姿態,善用監督是智慧。因此,既要把監督當鏡子,講政治、守規矩、規範言行,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也要習慣接受監督,把監督的壓力轉化為幹事創業的動力,集中精力幹實事,一心為民做好事。(莊永明)

  卸下心理包袱

  作為一名紀檢幹部,近來聽一位城管部門負責人反映了這樣的情況。他所在的部門,要負責路邊攤整治、控違拆違等工作,“現在監督嚴了,這些工作矛盾相對集中,需要付出很多精力,稍有不慎就會被上級問責追究,幹工作心理包袱很大”。

  監督問責是督促幹部幹事創業的手段,為何會變成這位幹部口中的“包袱”?除了思想認識不到位的因素,沒能科學運用好監督問責也是重要原因。現實中發現,有的地方存在濫用監督問責推動工作的“懶政思維”,工作佈置下去就當起“甩手掌櫃”,對基層工作中遇到的困難不聞不問,對失誤動輒問責追究,讓一些幹部有苦難言,幹事創業的積極性受挫。

  手握監督問責權,應該要監督什麼?監督不意味著事無巨細,也不是越俎代庖,而要看準、管好、抓緊推動工作的“牛鼻子”。哪些情形應該被問責?故意為之和無心之過不能“各打五十大板”,對幹部在幹事創業中先行先試所犯的錯,要多一點寬容。即便是被問責處分的幹部,表現突出的也應大膽使用。可以説,切實讓幹部知曉底線在何處、高壓線在哪、路在何方,才能讓他們坦然面對監督,真正適應在“聚光燈”下工作的常態。(曹華雲)

  提高監督工作水平

  前不久某地扶貧檢查,發現“明白卡”上未顯示貧困戶信用等級,被認為“工作不到位”;某地需要完善某項資料,明確要求必須駐村第一書記親筆填寫,不準電腦打印,限期完成……近日,針對名目繁多、頻率過高、多頭重復、重留痕輕實績等問題,中辦印發《關於統籌規範督查檢查考核工作的通知》要求下大力氣解決,引發基層幹部的強烈共鳴。

  督查檢查考核工作,是推動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的重要手段,是激勵廣大幹部擔當作為的重要舉措,必須堅持不懈地抓下去。但在少數地方,有些檢查沒有科學的評價體系,一味要求基層填表格報材料,以留痕多少評判工作好壞,剛剛佈置工作就要求出成績,存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問題,不利於幹部集中精力抓落實,也對幹群關係造成損害。

  加強督查檢查考核工作,既要發揮激勵鞭策的指揮棒作用,也要提高科學性、針對性、實效性,切實減輕基層負擔,克服錯誤導向。把該壓的擔子壓實,該減的負擔砍掉,營造一個幹真事、做實事的環境,才能讓幹部起勁,讓百姓認可。

編輯:劉波 責任編輯:張雷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