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小孩子做好功課往往是家長很關心的問題,孩子早上不想起床,有時候又想多出去玩,功課就耽擱下了。那麼作為家長,如何有效的督促孩子自主學習呢?
1、讀一小時不如讀“五十五”
要讓孩子能夠耐得住長時間做功課的方法之一,是一種叫做“時間的拍賣方式”的做法。如果你想要孩子做“一小時”功課,那麼就把這“一小時”時間稍微縮短,指定他們做“五十五分鐘”或“五十分鐘”。事實上,這五分鐘或十分鐘雖不算多,但是在心理上,卻有好幾倍差別的效果。也就是説你叫他做“一個鐘頭”,和做“五十五分鐘”的功課,後者要比前者減輕好幾倍。
2、一天做幾小時的功課才算有效率
就算是高中生,從學校回來以後,在家能夠集中精力用功的時間,以兩小時到四小時為最大限度。而無法集中注意力的小學生,頂多以兩小時為限,再繼續讀下去,效率不但不能和時間成正比,反而會傷害孩子的身心。
3、每一科目的用功時間一次多少最佳
一般來説,“分散學習”的效果比較好,在學習某一科目時,與其連續強記,不如休息之後再記。考試前一夜的臨時抱佛腳效率不可能高,因為考完之後,前一夜拼命記的東西會忘得一乾二淨。由此可見,在為孩子擬定學習計劃時,與其以一小時為單位,不如以二十分鐘為單位。
4、吃飯前後一小時,讀書效率並不高
父母常挂在嘴巴上的就是“去做功課”,而且是在吃飯前後的一小時內最常説。從生理學上來説,吃飽飯後,全身的活動能量都集中在消化器官,頭腦的活動相對地也就遲緩了。吃飯前後應該讓孩子好好休息,以充分儲備接下來做功課的有效能量,從效率上來説,這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