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現在,小朋友們的競爭壓力比較大,父母通常都會給孩子報這樣或者那樣的課外班。最後的結果是,很多孩子每天都疲於應付各種輔導課和考試,閉塞了視野不説,學到的知識也未必牢固並且真正掌握。
其實,課本上的很多知識都來源於生活。只要小朋友們細心觀察,認真琢磨,生活中處處都可以成為學習的課堂。並且,這種帶著疑問的探究式學習,還會讓我們的記憶更深刻,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今天,小編就給小朋友們準備了一些生活中非常常見的現象,它們的背後可都蘊含著深刻的科學道理哦,快來看看吧!
開水不響,響水不開
這個現象背後真正的物理原理是什麼呢?如果你能把這個問題解釋清楚,初中物理對流、壓強那一部分的內容你就一定沒問題。
簡單説來,水從底部加熱,在沸騰之前,由於溫度不同産生對流,大部分産生的氣泡在水內壓力作用下破裂,其破裂聲和震動聲又與容器産生共鳴,所以聲音很大。水沸騰後,上下等溫,氣泡體積增大,在浮力的作用下升到水面才破裂,因而響聲比較小。
下雪不寒化雪寒
下雪天和化雪天,什麼時候更冷?也許爸爸媽媽們也告訴過小朋友,下雪不寒化雪寒,説的就是下雪天反而沒有雪後更冷。這只是我們生活的小常識,那麼它背後的物理原理是什麼呢?小朋友們如果能多問一個為什麼,獲得的知識就會更多了。
簡單説來,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氣凝華或水滴凝固形成的,它的形成過程無論是凝華還是凝固,都是放熱過程。而化雪是融化過程,需要吸收空氣中的熱量,所以我們反而會覺得更冷。
坐地日行八萬里
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這兩句詩出自於毛澤東的古詩作品《送瘟神》。那麼,這兩句詩詞究竟是作者的誇張呢,還是有著嚴謹的科學依據?其實,如果小朋友們學過地理或者物理,這個問題並不難回答。地球的半徑大約是6370千米,地球每自轉一圈,地球表面的物體就大概可以走40000千米,也就是約8萬里。當然,理解這句詩,還需要小朋友理解運動和靜止的相對關係——運動是絕對的,靜止總是相對參照物而言的。
怎麼樣,即使是拿起一本語文書,有心的小朋友也會從中悟出一些其他學科的知識,你能做到嗎?
水銀瀉地
這是我們經常用的一個成語,形容無微不至,極為細密週到。也比喻非常流暢,一氣呵成。可是,你知道為什麼會出現“水銀瀉地、無孔不入”的現象嗎?其實,這是因為水銀的密度很大,通常會大於一般的物質。同時,水銀具有流動性,故而容易沉在其他物體的下面。
真金不怕火煉
真金不怕火煉,這也是我們經常用的一個成語,通常比喻正確的事物經得住考驗,非常可靠。其實,這背後的科學道理是,金的熔點超過1000℃,而一般火焰的溫度最高只能達到800℃。由於火焰的溫度小于金的熔點,所以金不會熔化。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冬天,很多小朋友都喜歡和爸爸媽媽去滑冰,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也是我們經常用的一個成語。不過,你知道冰面的形成為什麼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嗎?其實,水的溫度在0℃-4℃之間特性是熱縮冷脹,4℃時水的密度最大。當整個水溫都降到4℃時,水的對流停止。氣溫繼續下降時,上層水溫降到 4℃以下,密度減小不再下沉,底層水溫仍保持4℃,上層水溫降到0℃並繼續放熱時,水面開始結冰。由於水和冰是熱的不良導體,光滑明亮的冰面又能防止幅射,因此,熱傳遞的三種方式都不易進行,冰下的水放熱極為緩慢,結成厚厚的冰,當然需要很長時間的天寒。
怎麼樣?教室窗外的“景色”是不是也很美妙?有時候,做個生活中的有心人,其實也是學霸養成的一條捷徑。各位爸爸媽媽,你們説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