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
“這個東西是我的!”
“我的,這個東西明明是我的!”
相信各位爸爸媽媽對上面的場景一定都不陌生。觀察研究表明,因為物品歸屬而産生的爭議是兒童期發生時間最早、最為頻繁和最為激烈的社交衝突之一。一般來講,大人們會認為,這些爭端的産生和孩子們理解物品歸屬存在困難有關。其實,即使是年齡非常小的孩子,他們對於物品的所有也並非一無所知。《心理科學進展》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就闡釋了這個問題,小編這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文中的觀點,希望能對各位爸爸媽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孩子有所幫助。
1、先佔
這種方式用通俗的解釋來講,就是孩子會認為,最先得到物品的人就可以獲得物品的所有權。有研究表明,3歲以上的幼兒就能夠運用先佔這種方式判斷物品是屬於誰的。甚至,很多時候當物品作為禮物從一個人轉移到另外一個人的手中時,3歲的幼兒仍然傾向於認為它屬於原來那個人。
研究人員同時發現,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不僅利用先佔的方法對實際物品的所有權進行推斷,同時對於智力客體,他們也會有運用這樣的方式。比如,面對這樣一個場景:一個孩子最先提出了一幅畫的創意,另外一個兒童根據這個創意實際完成了這幅畫,6歲左右的兒童就會更支持那個最先提出創意的孩子是這幅畫的所有者,而非屬於最終完成畫作的孩子。
2、勞動
研究表明,當孩子對於原材料付出了勞動,比如加工或者改造,他們就會認為對於新創作的物品擁有所有權。比如,2歲和3歲的幼兒拿著原材料製作了新的物件,當別人要拿走或者破壞的時候,就會表現出強烈的抗議;但如果別人拿走的是原材料,他們就會很少表現出抗議。
某些情況下,他們對於這種所有權取得方式的看重,甚至會超過我們之前提到的先佔(即在兩者産生衝突時)。基本上,要到學齡期,兒童對於勞動産生所有權的重視才會逐漸下降到成人的正常水平。
3、證言
語言是兒童獲得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由於兒童語言能力發展的限制,幼兒對於接受到的信息通常必須要與視覺信息相一致的時候才能夠起作用,即所聽和所看要一致。當然,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兒童也會逐漸意識到語言線索對於所有權的判斷會更加可靠。
4、許可控制
當他人請求使用我們的物品的時候,我們有權接受或者拒絕,這是一種許可控制權利。兒童也會利用這個線索來判斷物品的所有權。比如,對於自己經常玩的玩具,別人試圖佔有或者是扔掉的時候,兒童就會進行抗議;如果是別人的物品,兒童就會很少表現出這種抗議。
同樣,與先佔類似,年齡稍大的兒童也會利用許可控制的線索判斷智力客體的所有權。比如,給一個6歲的兒童這樣一個場景:給一群人講一個故事,其中A想要改變故事的結局,問B可不可以。結果顯示,6歲的兒童通常就會認為B是該故事的所有者。
5、刻板印象
人們的一些刻板印象,有時候也會成為兒童判斷所有權的線索。比如,通常會認為,一個芭比娃娃會是一個女孩子的,而一輛玩具火車可能就是一個男孩子的。一些研究還表明,當先佔線索與年齡、性別等刻板印象發生衝突的時候,刻板印象可能還會顯得更重要。比如,孩子會判斷一個足球屬於一個男孩而不是一個女孩,一個手提電腦屬於一個成人而不是兒童。
上述幾種方法就是一個兒童在判斷物品歸屬的時候所依賴的依據。當然,在實際生活中,兒童認識物品歸屬往往是幾種線索共同作用或是交叉作用的産物。同時,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經濟發展狀況,甚至是每一個兒童自身的心理髮展狀況,都會影響到這些方法在實際運用中的權重。
怎麼樣,了解了上述這些內容,各位爸爸媽媽有沒有對自己的孩子了解更深、更全面?你的孩子在確定物品歸屬時有什麼趣事嗎?希望你分享給央視少兒,和全國幾百萬父母和小朋友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