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的明天在哪?

 

CCTV.com  2010年12月17日 17:28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人民日報  

  當年寫“知青”小説和一些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品時,我就像一隻發出尖銳叫聲的貓頭鷹。成為政協委員後,我更願意做一隻蜜蜂,不只為他們呼籲,還要為改變他們的生活“採蜜”。——梁曉聲

  農村生活之現狀

  【背景】目前,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約5800萬人,其中14周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約4000多萬。近三成留守兒童家長外出務工年限在5年以上。隨著父母外出務工時間的不斷延長,因父母經常不在身邊,絕大多數留守兒童家庭親情團聚頻率低,兒童將會存在不同程度的親子教育缺位現象,家長與孩子分離的時間越長,留守兒童親子教育缺位現象將越嚴重。

  問: 近幾年,您陸續走訪了很多農村地區,有什麼感受?

  梁曉聲:中國現在的農村,是比較特殊的農村。它首先特殊在大部分農村,無論是北方還是南方,西北還是西南,基本上變成了老人、孩子和狗的農村,很難看到青壯農家兒女的身影。他們只在舉辦紅白喜事,或在比較重要的節假日時才返鄉。這樣的農村是非常寂寞的農村,也是人氣非常弱化的農村。

  我們的城市化應該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因為80年代以前,城鄉二元結構限制農民到城市來流動,近些年這種流動性才大了。我們統計出的2億左右的農民工兄弟姐妹,他們都是農村的青壯勞動力,非常年輕。這兩億左右的人口,他們像候鳥一樣,某一個季節返回到農村,某一個季節又返回到城市。以前這種遷徙式的人口流動,多數時間還是在農村。但近10年發生了變化,這些青壯的農家兒女,也叫新生代農民工,他們多數的時間可能已經在城市。而在土裏刨食的,大都是50歲以上的人。這樣,農村就變成了老人和兒童的留守處。

  問:那是不是可以認為,這批新生代農民工,會慢慢融入城市?

  梁曉聲:這個融入不要説得那麼簡單,那需要很長的時間。什麼叫融入呢?首先得有相對穩定的工作,然後得有住房。兩億左右的農民工,有多少能真正融入城市呢?他們更多靠的是一種生存的耐力,一種拼搏的精神,以及自身的技能。城裏人不去做的、忽略的一些工作,都是他們來做,此外他們還要負擔撫養下一代的重任。因此我們可以説,他們是生活在城市的褶皺裏,生活在城市的邊邊角角。他們真的變成城裏人,沒有幾十年是不可想象的。巴爾扎克説,一個貴族需要三代的養成。一個農民子弟,他如果最終成為城市人,放在以前還相對好一點,比如上世紀80年代,只要上了大學,可能性就非常大。然而放到現在,上了大學也不見得,因此這種融入是需要十幾二十年的努力。

留守鄉村。汪世平攝

  除此以外,他們的兒女呢?他們兒女的教育問題呢?如果他們的兒女享受不到優質的教育,肯定是融入不到城市中的。因此這也將是中國面臨的一個大問題。這些農家兒女,尤其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後出生的,他們大多數幾乎下定了決心,再也不要回到農村去了。但這並不意味著下定了決心,只要在城裏有一份工作,就變為了城裏人。能夠成為城裏人,在城裏穩定地生活下去,別説農家兒女,就是大學畢業生,都是一種非常艱難的過程。

  農村發展之出路

  【背景】上海世博會同樣洋溢著“農村元素”,從瑞士館到藤頭村的案例,從亮相於世博的一幕幕農村風土人情。上海世博會提出了一個嚴肅的問題:在城市化主導的這一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中,農村、農民、農業將何去何從?當前我國的城鎮化率是46.6%,而我國城鎮戶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只有約33%,這意味著有13.6%、1.82億人沒有戶籍生活在城市裏,而他們的收入和生活狀況也明顯低於平均水平。

1/2

  相關鏈結: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