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韓長賦: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求解"三農"

 

CCTV.com  2011年01月19日 11:09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三農在線—農民日報  

圖為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接受記者採訪。新華社記者 李濤 攝

  “十一五”時期,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的亮點之一。“‘米袋子’更滿了,‘菜籃子’更豐富了,農民的‘錢袋子’更鼓了。”日前,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接受記者專訪時,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勾勒了五年來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成就。

  韓長賦認為,農業農村經濟五年發展歷程,簡單講可以用兩個詞來概括,就是極不尋常、歷史少有;而未來的五年,機遇難得,挑戰諸多。他強調,要在“十二五”時期,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挑戰極不尋常成就歷史少有

  韓長賦用了四個“最”來評價“十一五”時期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狀況:國家支農力度最大、農業發展形勢最好、農村面貌變化最大、農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之一。這“四”最從另一個角度可以用兩個詞來概括,就是極不尋常、歷史少有。

  為什麼説極不尋常?他分析説,這五年來,各種自然災害偏重發生、頻繁發生、異常發生,國際農産品市場發生劇烈波動,國際金融危機暴發和不斷擴散蔓延,農業農村經濟面臨空前挑戰。

  為什麼説歷史少有?他分析説,這五年,不僅沒有出現歷史上大災之後大減産的現象,而且連年增糧增收,形勢之好歷史少有。

  韓長賦強調,我國之所以能沉著應對諸如汶川特大地震、百年罕見的國際金融危機、國際糧價飛漲等天災人禍,就是因為農業連年豐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從多個方面列舉了“三農”發展成就:

  ——糧食:連續五年增産,總産連續4年穩定在1萬億斤以上,這在歷史上是從未有過的。這是一個標誌,標誌著我國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穩定在1萬億斤水平。

  ——“菜籃子”産品:生産快速增長,供應充足,品種豐富。無論超市還是農貿市場,一年四季,各種産品琳瑯滿目,花色品種是全世界最豐富的。這五年,肉蛋奶、水産品,還有蔬菜、茶葉、水果等,總體上産量都是穩步增加的。

  ——農民收入:前四年年均實際增長8.3%,今年有望繼續較快增長,預計超過前四年平均,增收金額之大是歷史上從未有過的。

  同時,農村二三産業穩定發展,農業對外開放邁出新步伐,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取得新進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開創了新局面。

  連增來之不易多種因素推動

  今年全國糧食生産再創佳績:連續第7年實現增産。韓長賦充分肯定:糧食“七連增”,是半個世紀以來的首次;連續4年保持在1萬億斤以上,歷史上從未有過。

  “這個成績確實來之不易,是在嚴峻的自然災害、異常波動的農産品市場、極其複雜的國際環境下取得的,是政策支持、科技支撐、價格拉動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是從上到下齊心協力、強化措施、狠抓落實的結果。”他評價説。

  這五年,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扶持糧食生産的政策措施,成效非常明顯:

  ——“減法”、“加法”、“乘法”一起做,調動了廣大農民務農種糧的積極性。從2006年起,全面取消農業稅,為農民減輕負擔1300多億元。建立補貼制度,實行四補貼”,資金達到1345億元。從2004年開始實行重點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不斷提高最低收購價水平。2008年以來,又出臺了重點農産品臨時收儲政策,多次啟動玉米、稻穀、大豆等糧食作物臨時收儲。

  ——不斷加強對主産區的支持,充分發揮主産區作用。國家不僅支持糧食和農業生産的“普惠”政策優先考慮主産區,而且制定了支持主産區的“特惠”政策,安排專項投資用於産糧大縣相關重大項目建設,對産糧大縣實施獎勵。

  ——在農業抗災減災和糧食生産的緊要關頭,中央還及時出臺針對性強、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保證了抗災奪豐收。例如,今年針對突發嚴重的自然災害,國家及時出臺小麥弱苗施肥等補助政策,又對64個産糧大縣實施重點獎勵,新增財政補助資金超過100億元。

  他強調,在近年來的糧食生産中,強化科技支撐是一大亮點,及時科學防災減災是另一個關鍵因素。另外,通過組織實施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産能力規劃等重大工程,切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認真落實糧食省長負責制,狠抓措施落實,等等,都對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的提升發揮了重要作用。

  農民增收渠道多務工收入增長快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談到農民問題,韓長賦非常關心農民的收入。他認為,讓農民多增收、快致富是一個重要任務。

  “十一五”時期農民收入實現了持續較快增長,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前四年年均實際增長8.3%,今年有望繼續較快增長,預計超過前四年平均。他總結了農民收入的四大塊: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轉移性收入、財務性收入,目前分別佔49%、40%、7.7%、3.2%。

  “這五年,從收入來源上看是基本面不斷鞏固,增長面不斷提高,扶持面不斷加強。”韓長賦分析説,基本面上,農村經濟全面發展,糧食等農産品生産連年豐收,支撐了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增長。增長面上,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數量擴大,增加了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十一五”期間,農村外出就業勞動力總量年均增長500萬人以上。隨著農村改革深入推進,農民財産性收入也在不斷增長。扶持面上,國家惠農政策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農民轉移性收入不斷增加。其中“四補貼”總額由2006年的309.5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345億元。另外,農村養老、低保等新農合,增加了農民轉移性收入增長。

  韓長賦認為,目前農民增收的基礎還比較薄弱,增收的渠道還比較缺乏,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也沒有完全建立,城鄉收入差距仍在繼續拉大。“農業部門始終把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作為中心目標,一手抓保障供給,一手抓增加收入,不斷強化工作措施。今年,我們提出了‘千方百計保持農民收入增長6%以上’的目標任務,圍繞這個目標,既鞏固農業內部增收基礎,又拓寬農業外部增收渠道;既向市場要收入,又從政策上想辦法。今年農民收入有望繼續較快增長。”韓長賦説。

  科技支撐為根本科學防災是關鍵

  “科技是第一生産力,農業的根本出路在科技。”韓長賦用兩個“52%”進一步説明:“今年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52%,比2005年提高16個百分點;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52%,比‘十一五’末期提高近5個百分點。兩個52%,標誌著我國農業生産方式開始進入機械作業為主的歷史新階段,標誌著科技已經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決定性力量。”

  他説,今年糧食實現抗災奪豐收,科學抗災、科技增産是最大的亮點,良種良法、防災減災方面的關鍵技術推廣和科技服務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韓長賦給記者講了他10月份在定州調研時遇到的一件事情。那時他到河北看秋收秋播,定州一位叫黃志祥的農民告訴他,去年種玉米的時候,技術員告訴他,土地深松後莊稼會增産很多,老黃就想深松一下,可是他老伴怕花錢不同意。後來,黃志祥堅持深松了自家的地,秋收時他家玉米增産很多。村裏好多人都看到他增産了,也打算深松翻地。

  韓長賦總結説:“農民現在種田也很講究科學,不能用老眼光看農民,把農民看成是不講科學的代名詞。”

  他對這些年的氣候變化深有感觸:近年來,農業氣象災害呈多發、頻發、重發態勢,百年一遇的旱災,歷史罕見的低溫雨雪冰凍,超強颱風,特大洪澇、地震,這些我們都經歷了。面對嚴峻的災害形勢,各級農業部門創新防災減災工作思路,提高科技救災水平,牢固樹立抗災奪豐收思想,千方百計減輕災害影響。“從經驗上講,可以歸納成一句話,就是主動避災、有效防災、積極救災,做到防在災害前面、救在第一時間、抗在關鍵時點,最大限度減輕了災害損失。”

  抓質量標本兼治保消費安全可靠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吃得飽、吃得好、吃得放心是老百姓對食品安全的一個最基本要求,也是政府監管部門和生産經營者的重要責任。

  韓長賦分析説,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中國人已經過了吃飽、到了吃好的階段,所以人們高度關注農産品質量安全。黨和政府對此高度重視。經過努力,我國農産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升,2010年蔬菜、畜産品、水産品等主要農産品監測合格率都保持在96%以上。特別是無公害農産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産品,在城鄉居民消費結構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高,目前已佔上市農産品30%多。客觀講,我國農産品質量總體上是安全可靠的。

  韓長賦介紹説,農業部門對農産品質量安全工作一直抓得很緊。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堅持“兩手抓”:一手抓執法監管,加強農産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和能力建設,開展了一系列專項整治行動,堅決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努力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産品質量安全事件;一手抓農業標準化生産,大規模開展“菜籃子”産品標準化創建活動,創建了一大批園藝作物標準園、畜禽規模化養殖小區、水産品健康養殖場和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範縣,從生産源頭保障農産品質量安全。

  “十二五”任重道遠頭等大事要保供給

  “飯菜天天要吃,解決農産品供給不可能一勞永逸,我國有十幾億人口,吃飯問題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他充滿信心地説:“我們已經實現了主要農産品供給由長期短缺到總量平衡、豐年有餘的歷史性轉變;‘十二五’保障農産品有效供給,我們有能力,也有信心。”

  他説,“十二五”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是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機遇期。可以説,機遇與挑戰並存。“十二五”工作的重點是:“米袋子”要做強主産區,優化品種結構;“油瓶子”要“多油並舉”,穩定自給率;“菜籃子”還要豐富品種,提高品質。

  針對“十二五”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將如何發展的問題,韓長賦提出,要把握一個重大任務——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對此,要突出一條主線——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結構;圍繞兩個目標——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首要目標,把促進農民持續較快增收作為中心目標;提高三個能力——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抗風險能力、市場競爭能力;推進“四化”——農業生産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強化五方面支撐——政策、科技、裝備、人才、體制支撐。

責編:張恪忞

1/1

  相關鏈結: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