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大學生“村官”華麗蛻變

 

CCTV.com  2011年01月06日 15:55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青年網社區門戶  

江北大學生村官與老黨員傾心交談。(勇祖宣供圖)

  【核心提示】

  “懷接畢業個大學生(剛剛畢業的大學生),走出學校進農村,村裏缺(吃)來村裏,邁進門。勤勤懇懇做事體(事情),踏踏實實做村官,多吃苦來多奉獻,有擔當。村官村官噶好當(沒那麼好當),頭皮硬子也要上(硬著頭皮也要上),為了美好新農村,我來嘞!”

  一段地道的寧波方言三句半,道出了我市3000多名大學生村官在基層工作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絕大多數高校畢業生希望走出校門就能坐在寬敞明亮的辦公室裏,然而有這樣一群年輕人,選擇了缺少前人經驗因而備受關注的大學生村官之路。

  據市委組織部統計,從2000年以來,我市累計選聘3000余名全日制大專以上學歷的高校畢業生擔任農村(社區)工作者,目前在崗的2600多名,絕大多數在村裏工作。

  這些大學生村官,絕大多數為“80後”。他們帶著各自的理想和抱負,投身於如火如荼的新農村建設大潮中。他們在改革開放中成長,渴望證明自身價值。

  面對與想像中完全不同的舞臺,這些被“老農村”看做“小毛孩”的大學生村官,如何實現自己的華麗蛻變?帶著這個疑問,我們走近各縣(市)區基層農村的普通大學生村官,去感受一種永不服輸的蓬勃朝氣。

  角色篇

  從“那個村”到“我們村”

  幾年前,大學生村官在農村還是新鮮事兒,而農村生活對大學生村官來説同樣陌生。10年來,一批又一批的高校畢業生從象牙塔走進農家小院,他們能適應如此大的環境變化麼?從“天之驕子”一下子成了“愣頭青”,他們是怎樣調整心態、重塑信心的呢?

  要找到鄞州區橫街鎮桃源村的大學生村官張燕,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雖然張燕本來就是橫街人,工作生活都在四明山東麓這一片並不大的平原地區,但多數時候她“在路上”——從村裏到鎮上,從鎮上到工地……

  就是這名個子不高的女村官,如今掌管著桃源村新村建設的一系列資料,從招標到分房,哪個流程都少不了她。難得有空坐在辦公室裏,就看到一撥撥村民進來招呼:“小張,幫我看看這個材料齊全了沒!”“小張,我們那塊什麼時候分房啊?”張燕滿臉笑容地應答,來回翻看資料,忙得不亦樂乎。

  三年前剛考上村官的那會兒,張燕的心態並不“平衡”。本是抱著“以後考公務員可以加分”的想法來到桃源村的她,不久就被繁雜的村務弄得滿腹牢騷,一度産生了放棄的想法。一直關注著村官心理動態的橫街鎮組織工作負責人及時發現了張燕的消極情緒,幾次找她談心,並推薦了一個網站——大學生村官網。開始張燕很不以為然:不就是個網站麼?估計又是官話套話,沒什麼意思。但一打開網頁,她立刻被吸引住了:這裡面都是大學生村官最關心、最真實的話啊!

  她找到了與自己一樣對未來充滿疑惑的同行,找到了已經幹出成績的村官典型,找到了新農村建設涉及的一系列知識,還找到了村官如何提升自己的方法。“思想真正轉變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大學生村官網’就是轉變的鑰匙。同齡、同行、同樣的村官經歷給了我很大觸動。”張燕説,“我開始嘗試著用一種積極的學習態度面對村裏的工作和老百姓,並很快得到了熱情的回應。”

  桃源村從村支書到群眾都把這個“外來小娘”當成了自己人,而張燕也多了一大批“阿叔”、“大伯”、“阿姨”。言談間,張燕説到桃源村就是“我們村如何如何”,誰能想到三年前的她動輒就稱“那個村”。

  而讓張燕發生如此大改變的網站,就是由余姚市梁弄鎮18名大學生村官在2007年3月創建的國內首個大學生村官網——“村官網”(http://www.dxscg.cn)。2006年11月,18名來自浙江工業大學、寧波大學等高校的大學生通過層層選拔,成為革命老區梁弄鎮的“村官”。工作初期,不熟悉農村情況也沒有經驗可以借鑒的這一批村官“先行者”時刻思索著自己的未來。在該鎮一次大學生村官例行會上,年輕的村官萌生了“別人的先進經驗我能學,我們的好點子也要讓別人知道”的念頭,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呂品等發揮特長,在工作之餘創立了這個樸實而真實的“大學生村官網”。最初,梁弄鎮的村官還擔心網站被鋪天蓋地的商業網站淹沒,沒想到這個“村官網”很快就得到了全國各地同齡人的關注和追捧。“村官論壇”上陸續出現了來自其他省市的大學生村官的帖子,類似的心理歷程、類似的工作難題都在這裡得到了體現,大家紛紛建言獻策,在幫助他人的同時也實現了自身的思想轉變。

  如今,“大學生村官網”已馳名全國,“村官論壇”擁有註冊會員近五萬人,每天點擊量過千。網頁上除不斷更新優秀大學生村官案例展示外,還根據村官普遍面臨的發展方向、創業思路等問題設置了專題。除余姚、寧波市區等本地信息外,還有全省乃至全國各地大學生村官的先進工作方法。在余姚市梁弄鎮黨委的大力支持下,“大學生村官網”正不斷完善自身,更好地搭建村官的交流平臺,向外界展示一個真實的農村,一群真實的大學生村官,以吸引更多真心願意紮根基層、服務農村的年輕人加入村官隊伍。

  成長篇

  從“怎麼做”到“這麼做”

  村子雖小,也就千把人,但五花八門的問題不少。大學生村官在新崗位上首先碰到的,就是處理看似雞毛蒜皮實則舉足輕重的矛盾與糾紛,或者處理與自己的專業知識風馬牛不相及的農技問題。這些被歸類為“新新人類”的80後,能否真正為農村所用、發揮他們的獨特價值呢?

  “我們村裏沒有女人啦,要你一個外頭來的大男人當婦女主任?”“哎呀這小歪(寧波方言,意為小夥子)怎麼這麼笨啦,你一個婦女主任地方還能有什麼東西好領啊!”“做計劃外大肚皮的工作你們村裏不會自己去做啊,做啥要叫我老公去幫你們做啦?”

  這些鄉土氣息濃郁的家常話,出自室內情景喜劇短片《村官噶好當啊》。短片講述了一名男大學生村官當農村婦女主任的酸甜苦辣,而編劇、演員、道具、化粧等是由北侖區新碶街道的十余位大學生村官一手包辦的。20多天籌備,2天拍攝,最終凝結成這一部20分鐘的短片。上傳至土豆網和新北侖論壇後,短短幾天時間點擊量就超過一萬,引起了網友的廣泛關注與積極評價,而短片的主演成了當地的明星。

  短片根據主角陳為民的原型陳尉在擔任村婦女主任時的真實經歷改編。陳尉是舟山人,2007年10月到北侖區新碶街道沿海村工作,2009年3月開始了為期15個月的代村婦女主任工作。

  當婦女主任第一天,陳尉去街道參加避孕藥具培訓班,作為唯一的男性,他被兩百多名婦女的好奇目光給“盯死”在最後一排,頭都不敢抬。不過雖然開始時遇到了尷尬、村民的不信任以及身邊人的不理解,陳尉還是堅持到了最後。15個月時間,陳尉對婦女主任工作從茫然無措到得心應手,不僅得到了村民的肯定,還收穫了許多新感悟。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是一個精彩的故事。在江北區洪塘街道,2007年以來先後設立的26個“百姓百事代理點”的代理員,主要由大學生村官擔當。他們專門幫百姓代為辦理涉及社保、戶口、就業、建房等村(社區)級以上權限的事宜。村官們一開始連基本流程都弄不明白,更別提服務效果了。但他們並不輕言放棄,而是一頭扎進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資料中,摸索著服務方式和內容。不久後,洪塘街道的群眾發現,只要自己走到所在村(社區)的“百姓百事代理點”,大學生村官們就會熱情地幫助辦好所需辦的事情。六千戶安置戶要開通煤氣,村官主動聯絡煤氣公司把辦事處開到了社區裏;殘疾婦女懷孕生孩子沒人照顧,村官主動上門提供貼心服務;老人的醫保卡寫完了,村官主動替老人跑十余公里路換了新的……百姓的微笑與感謝是對洪塘街道大學生村官們最好的肯定,他們通過自己摸索出的服務方式,造福了百姓,也實現了自己的價值。

  利用自己在知識體系、計算機、文藝等方面的優勢,寧波的大學生村官們在各村(社區)的制度檔案、群眾文藝、公共服務、青年工作、假期活動等方面發揮特長,激活了農村細胞的新動力。在奉化市莼湖鎮,大學生村官樓威傑幫村民在網上叫賣海産品和農副産品,孫雪軍則致力於解決村內養殖戶的排污問題,消滅不和諧隱患;在余姚市梁弄鎮後陳村,大學生村官沈李利為村裏建電子檔案,幫助小作坊解決消防難題,通過互聯網推介當地農家樂和土特産,熱情為百姓排憂解難;在鄞州區高橋鎮岐湖村,大學生村官施海燕在挫折面前不退縮,及時調整工作方法,為村裏培養了一支有實力、有活力的婦女健身舞蹈隊,並在大型演出中一展風采……

  扶持篇

  從“沉下去”到“扶起來”

  一方面是農村迫切需要大學生村官,另一方面是頗受局限的生活空間和並不太高的薪金待遇,這是剛走上基層工作崗位的大學生村官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當他們第一次來到新單位的時候,大多數人的直接反應是失望:沒有高樓大廈,沒有車水馬龍,沒有高科技數碼産品,溝通不便,交通不便,有的地方每天只有兩班公交車。在這樣的矛盾下,如何才能將大學生村官留在農村、紮根農村?如何改變大學生村官“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心態?

  展示各地風土人情的封面照片,大氣瀟灑的刊頭題字,高質量的印刷,這樣一本雜誌看似出自專業人士之手。但再細細一看,雜誌封面上的一排小字“大學生村官自己的雜誌”卻彰顯著眼前這9本精美刊物的獨特之處。它們有一個響亮的名字:《我們》;它們有一個領先的地位:寧波市第一本大學生村官主題雜誌;它們有一群敬業的幕後團隊:鄞州區22個鄉鎮街道的大學生村官。雜誌每月一期,每期由一個鄉鎮精選出來的五六名大學生村官擔任編輯。

  自今年2月創刊至本月,先後有十幾個鄉鎮的大學生村官參與《我們》的編寫。對默默工作在農村一線的普通大學生村官來説,《我們》就像一個舞臺,將分散在全區各鄉鎮的大學生村官緊密地聯絡在一起,展示各自的工作成果,分享彼此的經歷與感悟。一本薄薄的雜誌承載著引導四百名村官在更高的舞臺上展示自我風采的重任。

  鄞州區選聘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工作已進入第十個年頭。相較於以往一味要求大學生村官“沉”到基層的做法,鄞州區如今傾力打造的則是一個更廣闊的發展平臺和更暢通的“上下機制”,《我們》只是鄞州大學生村官培育“十法”中的一小部分。通過一崗多職、包組聯戶、論壇交流、活動鍛鍊以及跟蹤考核等一整套成熟的管理方式,鄞州區將四百餘名分散獨立的大學生村官整合成為一個有交流有想法有進步的大集體,並通過集中授課、政策傾斜、對口指導等方式促成村官素質的整體提高。通過構建交流學習的平臺與科學用人的機制,鄞州區的大學生村官們在互相溝通借鑒的過程中迅速成長,各村領導班子也為他們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截至今年12月,有27名鄞州大學生村官進入了村兩委會班子,其中1人擔任村主任。

  讓英雄有用武之地,這是留人的法寶。

  在農村該怎樣開展聽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思想政治工作?北侖區給出了一個大膽的新方式:啟用剛到農村的大學生工作者!在北侖區大碶街道九峰山農村新社區中,活躍著一個叫“蒲公英”的思想文化宣講團,成員都是剛畢業的大學生。而這樣一群“新新人類”偏偏就愛跟農村居民打交道,聊天、談心、演講,搞活動、貼海報、當導遊……一段時間下來,當地百姓知道了,這些熱熱鬧鬧搞文宣的年輕人,都是大碶街道的大學生工作者,從他們那裏能聽到最新的來自黨和政府的政策新聞。自2009年加入“蒲公英”宣講團以來,大學生工作者們盡心盡力,用更時尚、更新穎、更親民的方式向農村群眾宣傳黨和政府的各類方針政策。通過扮演好黨建先鋒隊、文明“播種機”、服務生力軍、産業“潤滑劑”等角色,年輕的“蒲公英”們在上級主管部門的信任與重用之下跳出了一個村的地域局限,為更大範圍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個人力量難以企及的貢獻。

  鎮海區的大學生村官選聘工作開始於2006年,但短短4年時間,該區已招考102名大學生村官,且七成以上是中共黨員。摒棄傳統的簡單定崗模式,鎮海區從一開始就給村官尤其是黨員村官壓擔子,遠程教育網絡平臺、黨務公開欄,成了大學生村官們的工作重心。功夫不負有心人,2010年6月,澥浦鎮嵐山村的莊吉群、莊市街道曙光村的羅宇峰、蛟川街道棉豐村的張斌、招寶山街道後大街社區的王萍等4名村官黨員被評為寧波市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五週年“先進個人”。

  除了工作上委以重任,在江北區、奉化市、寧海縣,“幫帶”成了提高大學生村官適崗能力的關鍵詞。通過安排鄉鎮黨委負責人、老農村工作者、村幹部等對新考錄村官進行工作、生活、思想上的直接指導,有力緩解村官的心理壓力,加快他們適應新環境的步伐。慈溪市通過每年有計劃安排大學生村官到鎮(街道)各辦所挂職鍛鍊、到先進村“駐村培訓”,建立實習實訓基地等,促使他們加快成長。

  江東區則將重點放在了社區工作者專業素質的提升上,接軌上海社工職業資格制度,鼓勵社工報考職業資格證書。該區專門安排場地、師資對社工進行全面的考試輔導。目前在該區各社區工作的71名高校畢業生社工,凡是報名參加社工職業水平考試的,都有一張網絡培訓學習卡,可以隨時參加寧波社工網網絡課堂學習。通過對新考錄的社區工作者進行嚴格的專業技能培訓,讓他們在上崗前就掌握崗位所需的專業知識,大大縮短了社工對未來工作內容的適應時間。

  村官的薪酬問題也是各地黨委政府的關注重點。象山縣在對大學生村官實行嚴格制度化管理的基礎上,通過多種渠道保證他們的年收入不低於當地上一年的平均收入,並設置了完善的考核獎勵細則;江東區考錄的村官基本工資中除崗位工資外,還有三檔十二級的職務等級標準及正常晉陞機制,獲得職業資格證書的社工可每月享受相應的職業資格津貼;鄞州區針對轄區內部分大學生村官在偏遠山區工作、交通不便的情況,專門核發交通、伙食、通信等補貼。一切為了讓大學生村官感受到上級政府的關心與鼓勵,讓他們安心地紮根基層、服務基層。

  在過去的10年中,我市各級政府落實專項資金,通過提高基本工資、發放生活補貼、繳納“五險一金”等方式,使各地大學生村官的收入有了較大增加,達到或超過當地人均年收入水平。根據國家和省相關政策,我市還在公務員招考過程中以特聘崗位、定向招考等方式向基層大學生村官傾斜,提高錄取率。

  在今年下半年到明年4月的村級組織集中換屆中,寧波專門出臺意見,鼓勵表現優秀、黨員群眾認可、有志於紮根基層工作的大學生村官參加選舉,確保有15%以上的村有大學生村官進入村級班子。

  夢想篇

  從“悶頭想”到“抬頭闖”

  我的未來在哪?這是很多大學生村官思考的問題。除了準備考公務員或者考研,“沉”下來的村官中不少人懷著創業夢想。但他們有顧慮,畢竟初出茅廬,找項目難,籌資更難,創業不成功的後果難以承擔。如何抬起頭闖蕩一番新事業,帶動村民一起走上富裕路?

  在象山縣曉塘鄉有這樣一位大學生村官,將看似普普通通的雞蛋賣出了20元一公斤的“天價”!開創這一“壯舉”的年輕人叫林李根,是地地道道的象山人。

  2007年,林李根考上了家鄉的大學生村官,來到曉塘鄉新廠村工作。回到自己熟悉的土地,他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在農村闖出一片天地,帶領鄉親們走上一條新路。“我們家本來就是養雞專業戶,但普通的肉雞、雞蛋價格就擺在那裏,要增收談何容易。要增加産品的價值,就要嘗試新的飼養方式。”林李根前前後後有過很多思路,最終選擇了發展循環經濟:“我要養出最環保最天然的肉雞和雞蛋!”

  説幹就幹,林李根自籌1萬元建立了一個蛋雞“創業示範基地”,幾經摸索,最終利用村裏的橘子地創建了一條“蒼蠅循環鏈”:把爛橘、雞糞作為蒼蠅的飼料,養出的蠅蛆作雞飼料,既省去了爛橘、雞糞發酵環節,又可産出高價“蟲子蛋”和“蟲子雞”。這些純天然無污染的蛋和雞不僅價格比普通産品高出好幾倍,還深受消費者的喜愛,成了村民致富的有效途徑。2009年,林李根又將“循環經濟”運用到了象山著名農産品“浙東大白鵝”上,名為“基於循環經濟模式的浙東白鵝養殖實踐”的項目獲得了第二屆“創業浙江”——青年創業創新項目競賽銀獎。

  林李根是象山縣第一位自主創業的大學生村官,在他身後,越來越多象山大學生村官正嘗試著將想法付諸實踐。在象山縣賢庠鎮,13名大學生村官抱團創業,承包了3畝鋼質大棚基地和7畝露天耕地。這群血氣方剛的大學生村官硬是用13把鐮刀、6把鋤頭和2個噴霧器整出了被一枝黃花長期“侵佔”的荒地。努力有了積極回報:象山賢庠啟航果蔬專業合作社成立了,幫助農戶成功銷售梨頭6萬餘斤,獲利5萬餘元;自個兒種的蔬菜瓜果有了牌子——“凝青”;籌集20萬元入股象山縣育苗中心溫控大棚,落實2名村官學習溫室育秧技術……他們的創業之路越走越寬。而象山爵溪街道的大學生村官借助該街道“全國針織外貿出口生産基地”的産業優勢,在淘寶網上開店舖,自己跑廠家、選衣服、當“麻豆”,過上了多姿多彩的“淘生活”。

  象山縣有大學生村官260余名,其中自主創業或參與創業的有近百名。在這個龐大群體的背後,是象山縣多年來摸索出的一整套針對不同大學生村官創業類型而分別制定的扶持政策。一方面引導創業項目定位,全力提供技術支持;另一方面,縣委組織部、縣團委、縣婦聯和縣信用聯社聯合成立了創業基金,為大學生村官創業提供極為優惠便利的貸款融資保障。

  在慈溪市橫河鎮東畈村,10名大學生村官自2009年下半年抱團建立創業創新示範基地——同創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後,不僅將自産自銷的草莓賣出了好價錢,還在今年6月幫助困難梅農解決了楊梅的銷售難題;在寧海縣深甽鎮,每一名創業的大學生村官有三名“導師”直接進行技術、思路、方法上的指導,還有32個實訓基地可以讓村官“練手”,大大提高了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

責編:李艷菲

1/1

  相關鏈結: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