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編導:蔣琪 |
溫潤的空氣,壯觀的雲層,我們降落在了雲南第一個縣級機場——騰衝駝峰機場。這是我第一次來騰衝,這個在我學生時期就已經聞名遐邇的地方。六月的騰衝,雲雨豐富,滿目綠色的小城將吹來的風染上了清香的味道,這是一種用言語無法形容的清爽,本該是一次嚴肅認真的前期採訪工作,頓時因為這個美麗的地方而變得柔和了。這就是騰衝給我的第一感覺,但這座滇西小城,對於我的意義卻遠不止這些。
今年四月,欄目全面改版,訪談對象從個人放大到一個地區,節目內容從一對一訪談放大到一對多,五十分鐘的節目被全部換血,注入了更多的電視新元素。《鄉約》保持了八年之久的老模式就此劃上句號,製片人肖東坡老師帶著我們這個團隊重新開始,踏上征途,並且沒有退路。從第一次長達五個半小時的欄目內部改版討論會,到在中心改版會上播放《茶花樹下下張家》的改版樣片,肖老師對於改版的決心衝擊著每一個人。《鄉約》正如一個少年,終究需要這麼一次跨越,才能成年。而這一步,我們邁的堅定、艱辛。
地方特色展示加上當家人訪談,這全新的五十分鐘,全新的《鄉約》,觀眾是否能接受?原有固定的收視群體還能不能留得住?工作量是否比以前有所增加?而收視率是否能上一個臺階?“跨越”的初始,這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原有的節目模式——十二個現場加十二個小片顯然已經不適合了,那又該如何進行策劃採訪撰稿呢?製片人肖東坡老師説出了一個很給力的詞,“填空”。改版的《鄉約》被分成了九大塊:開場節目、説説當地人、地方文藝表演、當家人故事、特色物産展示、當家人執政思路、地方産業能人、群策群力共話發展、描繪地方美好未來。經過兩個多月的反復修改,新《鄉約》的節目構架基本成型,前期編導將採集到的相應素材進行篩選填寫,稿子也就差不多出來了,並且因地制宜,就算是“填空題”也各有各精彩。
在策劃騰衝這期節目之前,我與高和偉已在雲南省紅河州開遠市、紅河州石屏縣製作完兩期節目,對於雲南的題材比較上手,並且二人已形成一個固定的搭配模式,一個抓收視率,一個抓主旋律,分工明確,最後再合二為一。我們都很清楚,在雲南做節目,收視率上肯定是以民族特色為主導的,而主旋律上,當然脫不了生態産業、旅遊業這兩個“招牌”。根據前兩期的經驗,基本上騰衝的各方面素材都與之大同小異,甚至初定的開場舞也和《古韻石屏》的差不多,一個是騰衝的小背龍,即男子舞龍,一個石屏花腰彝的女子舞龍。而在談到當地人的時候,我們採訪出來的性格特點也與前兩期有所雷同,尤其是“敢闖”、“重視教育”這兩點,甚至連對應的故事都差不多。三天的前期採訪過後,我們仔細研究了騰衝這期已填寫了百分之六十策劃方案,再對比開遠與石屏的策劃方案,這才意識到,我們並沒有真正的挖出騰衝與眾不同的獨特之處。若繼續按照我們設定的“雲南模式“進行,此後在我們手裏策劃出來的雲南選題,會讓觀眾産生審美疲勞。可挖掘的素材就是這些,也許其他地方的節目也這樣?兩期“新疆”的差不多?兩期“浙江”的也差不多嗎?難道這就是“填空”策劃方式帶來的弊端?但不管怎樣,我們有了這個避免重復的意識,改版的這一步我們都好不容易跨過去了,在前進路上所遇到的這些磕磕絆絆更不可能成為倒退的理由。既然模式固定,我們的視角可以轉變,雖然整個雲南通篇都是生態旅遊、民俗文化,但我們可以將當地主抓的側重點放大,弱化那些雷同的細節,找到別地兒沒有的、別人不會的,即使是兩個相鄰的縣市,也會有其獨特的一面,為此,我們暫停了採訪,我們自己得先弄清楚,這期騰衝的節目我們要什麼。
首先我們把騰衝的所有背景資料又研究了一遍,騰衝縣位於雲南省保山市西南部,西部與緬甸毗鄰,歷史上曾是古西南絲綢之路的要衝。騰衝縣是著名的僑鄉、文化之邦和著名的翡翠集散地,也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騰衝森林密布,到處青山綠水,景色秀麗迷人。境內有傣、回、傈僳、佤、白、阿昌六種世居少數民族,民族風情豐富多彩。其中傈僳族在刀桿節表演的“上刀山,下火海”驚心動魄,令人嘆為觀止。在採訪中,縣委書記余炳武用了六個一來概括了騰衝的特點:
一幅天地人和的畫卷——騰衝最大的特點是生態優越,具備理想的人居條件。年平均氣溫15.1℃、降雨量1531毫米,森林覆蓋率70.7%。譽為“物種基因庫”的高黎貢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圈”。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建設産業化、産業建設生態化”發展道路,種植核桃、紅花油茶、銀杏210萬畝以上,促進産業競爭力與生態競爭力同步提升。
一個世界罕見的奇觀——有人説站在高黎貢山頂,一雙腳踩著兩個大陸,向東邁一步是亞歐大陸,向西跨一步是印巴大陸。正是由於兩個大陸的漂移碰撞,使騰衝成為世界罕見並且是最典型的火山地熱並存區,99座火山雄峙蒼穹,88處溫泉噴珠濺玉。造就了火山奇觀——神柱谷(柱狀節理)等地質奇觀。
一條古往今來的通道——2400多年前中國先民開闢的南方絲綢之路,經騰衝進入緬甸抵達印度、阿富汗等南亞國家。依託這條古道,騰衝得以較早開放和開發,一度商賈雲集、貿易興盛,騰衝“三寶”(騰藥、藤編、騰宣)遠銷海內外,被徐霞客譽為“極邊第一城”。
一塊百看不厭的翡翠——翡翠産于緬甸克欽邦帕敢地區,但是騰衝人最先發現了翡翠的商業價值,並首開翡翠加工先河,至今已有近600年的歷史。古往今來,騰衝一直是東南亞重要的翡翠加工貿易集散地,創造了不計其數的財富傳奇。騰衝把翡翠作為旅遊的核心品牌來打造,始終堅守“騰衝翡翠無假貨”的信譽,2005年8月被亞洲珠寶聯合會授予“中國翡翠第一城”稱號。
一段盪氣迴腸的歷史——1942年5月,日軍侵入緬甸,切斷滇緬公路,佔領了怒江以西包括騰衝在內的大片國土。此後,騰衝成為滇西抗戰的主戰場。1944年9月14日,遠征軍經過127天的血戰收復騰衝。這段可歌可泣的抗戰史,讓世人記住了與騰衝相關聯的一串歷史閃光點:中印公路與遠征軍,駝峰航線與飛虎隊,抗日縣長張問德,中國抗戰以來收復的第一座城市,至今保存完好的、為紀念遠征軍陣亡將士修建的國殤墓園。
一部散落邊地的漢書——騰衝與國內其他邊境縣份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漢文化始終處於主導地位。長期以來,漢文化與邊地少數民族文化、異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以和諧、和順為核心內涵和。受此影響,騰衝的鄉村文化打上了深深的傳統漢文化烙印,這體現在方言、飲食、民俗、建築等各個方面。騰衝鄉村文化以中國魅力名鎮之首和順、江東古銀杏村為典型代表。
這些資料裏,我們找到了幾個關鍵詞,“刀桿火海”、“翡翠”、“滇緬抗戰”、“火山群”、“和順古鎮”,就是這個幾個關鍵詞,奠定了騰衝的獨一無二。這些獨有的元素,也被我們貫穿始終,為了加深概念,除了在小片體現外,我們還用人來體現,例如火山這塊兒,我們就加到了特色物産裏面。火山石、溫泉水、火山灰,單純的物品展示並不是我們要的效果,用兩個在騰衝不成立的成語“石沉大海”‘“水火不容”作為引子,外加主持人親身體驗,既能把騰衝火山的特點體現出來,又很好的製造了毛邊兒和調侃點。
正逢雨季,原本就多雨的騰衝更是毫不留情的一直下到節目錄製當天。原定九點的錄製時間,因為熱情的雨水一推再推。延後時間不少辦法,趁雨小的時候,我們硬是頂著開錄了。可惜節目錄製接近尾聲的時候,雨又下大了,編導攝像當地宣傳部急成一團,可書記和主持人反而更有興致了,“有福之人濕漉漉”、“有福之人胖嘟嘟”,兩句幽默的調侃將這場雨恰當的融入這期節目,後期編導楊亞菲與年小璇放大了下雨的突發狀況,這場雨居然讓這期節目增色不少。
改變總是帶著遺憾和憧憬,面對一切的未知數,我們能做的就是鼓起勇氣,建立信心,往前走。《鄉約》的一大步,《生態騰衝》的一小步,過程中那些才思泉涌、歡笑淚水,歷歷在目。堅定的走下去,“雨後”的陽光普照,會證明我們的付出。
《生態騰衝》聯絡方式:
嘉賓:余炳武
聯絡方式:0875-5164529、15906984568(外宣辦主任趙興志)
地址:雲南省保山市騰衝縣騰越鎮山源社區官廳小區80號
郵編:67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