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我區蔬菜價格政策性保險試點取得成功,當初菜農礙於面子上保險,如今追到公司買保險——
“對於廣大種植蔬菜的農戶來説,從原本不想投保,到現在追着我們強烈要求購買保險,這種思想觀念上的變化充分説明,自治區政府研究力推的蔬菜價格政策性保險試點工作非常成功。”平安財産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寧夏分公司農業保險部總經理趙耀華説道,當下因為設施溫棚蔬菜保險理賠已經結束,得到利好的菜農們,這兩天都跑到公司來,希望能追加購買露地蔬菜的保險。
“我們合作社共有500畝地250個大棚,共花費8000元為50個大棚的西紅柿買了保險。因5月、6月西紅柿價格大幅下跌,保險公司給我們賠了35000元。”銀川市西夏區鎮北堡鎮鎮北堡村村民朱國治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現得有些尷尬——因為他當初購買保險,只是礙於上門推廣的農牧部門同志的面子。
菜價大起大落猶如“過山車”
蔬菜是居民生活必需品,其價格變動影響千家萬戶,關係國計民生。據我區統計部門公佈的數據,食品類價格在我區CPI中的權重為三分之一,蔬菜肉類價格約佔食品類價格的三分之一。然而近年來,農産品價格特別是一些蔬菜價格大起大落,猶如過山車。
2011年到2013年,我區蔬菜價格出現快速上漲,自治區迅速開展農副産品平價商店建設,對蔬菜等農副産品實行限價限量銷售,運用價格調節基金對消費者進行補貼。到2014年,我區蔬菜價格出現大幅下跌,菜農損失慘重。如何延伸價格調節基金的調控鏈條,不僅能在菜價高時對消費者進行補貼,又能在菜價低時對生産者進行補貼,成為我區亟需解決的問題。
借保險之力為菜農解憂
早在2013年,自治區物價局便着手開展了蔬菜價格政策性保險的相關調研工作,並爭取國家發改委將我區確定為全國五個蔬菜價格政策性保險試點省區之一。
在充分尊重市場主體作用的前提下,物價局會同保監部門確定有資質的保險經辦機構參與蔬菜價格政策性保險承保工作,並對其保險條款進行嚴格審核;會同財政部門運用自治區價格調節基金補貼80%的保費,參保的農民只承擔20%的保費。
作為保險觸發點的市場零售價或成本價由價格部門公佈,當參保的蔬菜月平均地頭銷售價低於市場零售價或成本價時,視為保險事故發生。保險事故發生後,由投保人直接向承保機構報案,承保機構要及時派人核實險情,查勘定損並制定理賠方案。查勘定損結束後,3日內將核定結果通知投保人。對屬於約定的保險責任的,在與投保人達成賠償保險金額的協議後7日內,履行保險金額賠償義務。保險賠款充分利用自治區政府直補農民“一卡通”系統進行發放,減少環節,確保迅速、準確理賠,堅決杜絕理賠資金截留、擠佔和挪用。
2014年,結合實際情況,我區在平羅縣探索開展了蔬菜價格政策性保險試點工作,並取得了積極成果,以3.84萬元的價格調節基金撬動了48萬餘元的保險賠付,讓因菜價下跌而利益受損的農民嘗到了甜頭。
保險為“菜賤”買單
2015年,我區決定在全區12個蔬菜生産重點市、縣(區)的特色優勢産業集中連片種植區推廣蔬菜價格政策性保險。針對不同種植條件,確定我區本地生産且具有一定規模的西紅柿、辣椒、芹菜、茄子等10個品種作為保險品種,兼顧了設施蔬菜和南部山區的露地冷涼蔬菜。
保險金額是以蔬菜種植的物化成本為基礎的,這個成本參考了自治區物價局調查的前三年的蔬菜平均種植成本,具體保險金額由保險公司與投保農民協商確定。為了提高農民投保的積極性,平安保險公司將設施蔬菜的保險金額分為4000元、6000元和8000元三檔;露地蔬菜從1000元到4000元不等,保險費率統一為10%。以投保8000元為例,保費為800元,其中價格調節基金承擔80%即640元,農民承擔20%即160元。人保財險公司確定的保險金額從3000元到15000元不等,保險費率設施蔬菜為8%,露地蔬菜為10%。兩家保險公司提供了差異化的産品,同時也形成一定的競爭關係,有利於優化保險方案。
“菜賤”不再傷農
今年,我區設施蔬菜和露地蔬菜共有6800畝菜地在各保險公司投保。截至2015年6月底,平安保險首次承保的5400畝,涉及銀川、石嘴山、吳忠、平羅、賀蘭等5個市縣的367家合作社和農戶,保險總金額近2000萬元,保費共計200萬元,其中價調基金應承擔160萬元,農民自繳40萬元。相比去年的試點,保險區域由1個增加到7個,保險面積由75畝增加到5400多畝,品種由1個品種增加到8個品種,保險金額規模由60萬元增加到2000萬元,投保農戶由一家合作社增加到367家。
按照平安保險公司的最新數據,5月份和6月份設施西紅柿北環市場批發價出現不同程度下跌,據初步預計,保險賠付金額近8萬元,處於可控範圍之內。“根據政府的工作安排,下半年我們還將繼續擴大蔬菜價格政策性保險的推廣範圍,切實保障菜農利益。”趙耀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