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別拿土豆不當乾糧——日前,農業部透露,我國力推馬鈴薯(俗稱“土豆”)主糧化戰略,馬鈴薯有望成為稻米、小麥、玉米之外第四大主糧作物。
面對馬鈴薯進軍主糧界的新形勢,我省馬鈴薯生産面臨哪些挑戰、又該如何抓住機遇?
目前種植的大多數是鮮食品種
習慣上,山東人一直把馬鈴薯歸為蔬菜類,還是低檔蔬菜類,而不是糧食。在省農科院,馬鈴薯研究項目就歸在蔬菜所。2014年,農業部也要求我省將馬鈴薯按蔬菜類上報相關數據。
馬鈴薯佔全省蔬菜面積和産量的份額很小。《山東統計年鑒》(2014)提供的數據顯示,2013年,全省馬鈴薯種植面積165萬多畝,産量465萬噸,而當年全省蔬菜播種面積2749萬畝,總産量9658萬噸,馬鈴薯佔全省蔬菜播種面積和産量的比例分別為6%和4.8%。
為何山東人不把馬鈴薯當主糧?首先是種植和消費習慣,種慣、吃慣了小麥、玉米,改變很難。其次,比較效益不高,也是重要因素。濰坊市奎文區則爾莊社區蔬菜種植戶張孝慶説,山東人種大棚菜技術越來越好,效益也高,大夥更願意發展大棚蔬菜等高效特色農業,種植馬鈴薯的意願偏低。最後,從政策扶持角度看,種小麥、玉米有補貼,種馬鈴薯沒有。
還有氣候因素。惠民縣清河鎮光良樊前蔬菜種植合作社理事長樊光良認為,山東夏天氣候溫和,馬鈴薯生長期短,成熟早,個頭也小,含澱粉量比東北、西北的馬鈴薯都要低,更適合鮮食。
在我省馬鈴薯種植面積最大的滕州市,也以種植生長期短、澱粉含量低的鮮食馬鈴薯為主。
種高澱粉馬鈴薯 農民有顧慮
山東能種植澱粉含量高的馬鈴薯嗎?“當然能種。”惠民縣蔬菜辦副主任白相永説,“土豆‘皮實’好種,不用太費心管理,每畝能産四五千斤,肯定比種糧食合算,但要找銷路,不像糧食由國家托底收購,沒風險。”
省農科院馬鈴薯專家王培倫也認為,山東適當種植馬鈴薯有優勢。他説,馬鈴薯與小麥相比,耐旱、節水、節肥、省工,生産成本較低。按近年的馬鈴薯市場平均價計算,其種植收益是小麥的3-5倍,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
但是種高澱粉馬鈴薯,白相永也有擔心:“我們一直種植鮮食土豆,忽然改變品種就要重新尋找市場。高澱粉市場早已被東北、西北等高澱粉馬鈴薯主産區‘瓜分’完,現在我們要想去分一杯羹,難度會很大,弄不好可能會得不償失。”
這幾年,光良樊前蔬菜種植合作社的土豆主要銷往江蘇、廣東、內蒙古等地區。“土豆銷往主産區內蒙古,主要是咱們的土豆上市了,他們的還沒有成熟,打了個時間差。”改種高澱粉馬鈴薯,樊光良心裏沒底。去年有一家上海公司找到他,想訂購高澱粉馬鈴薯,被他婉言拒絕,“我怕改種後,一旦人家不要了,咱又沒有銷售渠道,這不是把社員們都坑了啊。”
種啥品種
要看市場需求
按照農業部官員的介紹,土豆主糧化並不意味著以後大家要天天吃土豆片、土豆絲、土豆塊,而更多體現在以土豆為原料的加工食品上,如土豆製成的全粉、澱粉,用它們來製作饅頭、麵條、包子、麵包等,而這就需要土豆先“變身”成為全粉。
惠民縣清河鎮分管農業的副鎮長尹健認為,馬鈴薯要成為主糧,關鍵是要延伸産業鏈條。“引進深加工項目,把馬鈴薯加工成附加值高的産品,實現馬鈴薯就地消化,農民不用愁銷路,收入也更可觀。”
“但是目前,我省生産的絕大多數是鮮薯食用品種,不能加工成全粉,難以滿足主糧化需求。”據王培倫介紹,從全國範圍看,馬鈴薯産量和品質都不高,尤其用於生産薯條、薯片、薯泥等高檔食品的馬鈴薯大都依賴進口。“山東作為農業大省和強省,應該在‘馬鈴薯主糧化戰略’中發揮先導作用,尤其在育種栽培、深度加工上要有所創新。”
今後山東應該怎樣種馬鈴薯呢?王培倫認為,是否擴種馬鈴薯,種高澱粉還是低澱粉品種,一切都要看市場需求,因地制宜,不能一哄而起。政府可以發信息、做引導,但不能拍板冒進。現有面積是多了還是少了?要交給市場調節,農民做主、供需決定。千萬不能跟風,或急於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