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邵峰
改革開放將農民從計劃經濟體制中解放出來,不甘貧窮落後的浙江農民在農村內部將農業剩餘轉化為發展工業的資本,掀起了農村工業化、城市化浪潮,成了推進市場化、工業化、城市化的主體力量。這條獨特的工業化、城市化道路是以農民群眾為主體、民營經濟為主導、縣域範圍為主戰場的內源型工業化、城市化道路,其最與眾不同的是農民成為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動者、投資者、創業者、就業者和成果共享者。這條道路也是浙江省率先基本消除城鄉絕對貧困現象、沒有出現貧困城市化和貧困人口城市化現象的重要原因。
之所以普通農民甚至貧困農民能成為工業化、城市化的創業主體,這與浙江農村工業化、城市化中若干“小”與“大”的“哲學”相關。
“小商品、大産業”
以生活日用品為主的勞動密集型的小商品生産,因投資門檻低、技術含量低、需求規模大、就業容量大、市場空間大,成為農民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創業的首選領域,而眾多農民創業使小商品生産成了農民就業增收的大産業。正是由此形成的幾百個勞動密集型産業,才使浙江有如此多的就業機會,不僅使得本省3/4以上農民實現了轉移就業,而且吸納省外1000多萬農民來浙就業。
近年來,面對省外流入人口減緩、勞動力供求關係趨緊和勞動力成本上升帶來的挑戰,一些勞動密集型産業通過技術進步,實現了轉型升級;一些勞動密集型産業通過服務外包形式,將部分環節或零配件生産分散到農村發展來料加工,既降低了生産成本,又擴大農民就業,這已成為浙江扶貧開發中帶動農民充分就業和普遍增收的大産業;一些勞動密集型産業則通過區域轉移,到省外、國外發展,並通過與異地經濟資源、人力資源優勢的結合,在異地獲得了新生,帶動了異地發展和農民就業。如浙江紡織業轉移到新疆,既帶動了新疆棉花優勢的就地轉化,又吸納了當地大批勞動力轉移就業。
“小企業、大集群”
以小企業為主的組織形式是資本稀缺的農民投資創業的必然選擇。眾多農民在同一區域內圍繞某一特色産業,創辦了眾多小企業,並逐步形成了一個個專業化分工、社會化協作的區域性企業群體——塊狀經濟。2008年,浙江年銷售收入超億元的塊狀經濟有600多個,其中,年銷售收入超10億元的塊狀經濟有312個,這312個塊狀經濟,總銷售收入2.81萬億元,出口交貨值6122億元,從業人員831萬人,分別佔全省工業總量的54%、62%和56%。
近年來,面對産業優勢減退和市場競爭加劇,一大批塊狀經濟通過建立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組建行業協會和公共服務平臺、創建區域性品牌、向工業園區集聚、擴大與境外跨國公司和國內強勢企業合資合作、利用國際先進技術,提升了産業層次,擴大了生産規模,打響了産品品牌,增加了企業效益;還有一大批塊狀經濟通過集群式“走出去”,實現了境外上市、並購重組,建立國際營銷網絡,找到新的發展空間。
“小市場、大流通”
浙江省在政府主導下興辦了一個個專業批發市場,這種專業批發市場不僅為眾多小企業提供了一個公共的營銷平臺,省去了企業開拓市場的事務和費用,而且大大拓展了産品的市場空間。
近年來,面對企業生産規模擴大、營銷方式變化和電子商務發展的新形勢,一批專業批發市場商場化,成為集原料採購、生活購物、休閒遊覽、餐飲娛樂於一體的商業集聚體;一批專業批發市場園區化,成為擁有展示展銷館、休閒服務區、流通加工區、小企業孵化區、倉儲物流區、信息中心、商品檢測中心、結算中心等場所的綜合服務體;一批專業批發市場信息化,成為集信息服務、網上交易、異地結算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商務體;一批專業批發市場外向化,成為中小企業産品外銷的平臺;一批專業批發市場郊外化,成為市場群落集聚發展的大型物流中心;還有一批專業批發市場連鎖化,到異地開闢“連鎖批發市場”。
“小城鎮、大平臺”
城市是發展工業的理想的場所,然而在城鄉分割的體制下,農民無緣城市,而門檻很低的小城鎮則成了農民創業就業和集聚落戶的大平臺,也成了聯結城鄉、溝通城鄉的大通道,由此也使浙江的城市化走上了以發展縣城和小城鎮為主的“網絡式”城市化路子。
近年來,面對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自身不足,浙江積極轉變城市化形態,努力形成以大城市為中心、中等城市為紐帶、小城市和小城鎮為基礎的城市群,在保留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易於吸納農民就業和帶動農村發展優勢的同時,增強城市群的創新驅動能力和參與國際競爭能力。同時,積極培育40個中心鎮,使其具有小城市功能。“小資本、大合作”
農業剩餘是農民參與工業化、城市化的第一筆資本。然而,農業剩餘由於積累慢、數量少,單個農戶力量仍不足以創辦企業,於是弱小農民就以股份合作形式聯合創辦企業。浙江因此成了股份合作制的“故鄉”。股份合作經濟實體在當時星羅棋佈,且不斷變化。
近年來,面對農業市場化、現代化過程中農民自身力量弱小和缺資本、缺技術的狀況,農民廣泛運用股份合作制,組建了一大批農民合作社;而面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長後農民合作社服務功能欠缺和競爭實力弱小的情況,農民合作社又再次走上聯合發展道路,立體式複合型的農業經營體系在合作與再合作中快速形成。
“小金融、大服務”
為了進一步彌補農業剩餘積累慢、數量少的困難,農民在得不到正規金融機構服務的情況下,利用率先創業者的閒散資金,發展民間金融服務,大批有創業意願的農民通過資金互助服務走上了創業發展之路,這是浙江創業農民數量多的一個重要因素。近年來,面對農村創業機會日益增加的機遇,在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政策的激勵下,農民又開始創辦資金互助組織,支持了大批農民在現代農業、來料加工、休閒旅遊、社區服務等眾多領域創業發展。
這些“小”,使得農民群眾能夠廣泛創業和充分參與;而這些“大”,則是“小”生存發展的條件、手段和結果,迎合了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30多年來,浙江有700萬的普通農業勞動者變成了現代産業的投資經營者,有上千萬的傳統農業生産者變成了現代産業的勞動就業者,形成了“百萬能人創業帶動千萬農民合作創業和充分就業”和“先創帶後創,推動全民創業;先富帶後富,實現共同致富”的生動局面。
(作者係浙江省農業與農村工作辦公室副主任)